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16年,对老红军张文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恰逢她亲身经历的红军长征胜利走过80个春秋,也是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年头,更是她与开国上将洪学智将军携手相伴、共结连理的80周年纪念。
张文从巴山蜀水间走来,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她有着传奇的革命经历,却始终初心不改、信念如磐,她常坚定地说:“不管什么时候,我永远都是党领导下的一名红军战士。”
从留存的老照片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年轻时的她,眉眼舒展,面容饱满,那份不施粉黛却自带的英气与温婉,正是那个年代革命女性独有的气质。
张文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她原本叫张熙泽,家里兄妹五人,她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全家仅有四间从祖上传下来的破旧房屋,勉强能遮风挡雨,却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地来维持生计。
张文刚满9岁,父亲就因为长期劳累,患上了眼病,可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没钱给父亲治病,最终父亲双目失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瘦弱的肩上。
1929年春天,洪口遭遇灾荒,张文一家的日子愈发艰难,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为了能活下去,大哥张熙银去地主家做长工,二哥张熙汉跟着裁缝当学徒,张文和姐姐则常常陪着母亲,到山坡地里挖野菜填肚子。
家里常常吃了这顿没下顿,这让年幼的张文早早便体会到了生活的困苦与不易。
为了让年仅10岁的张文能吃上饱饭,母亲无奈之下,只能忍痛把她送到本村郭姓地主家做小佣人,双方约定,地主只管饭,不给一分钱工钱。
张文到了地主家,从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活,还时常遭到打骂,后来,她又先后给郭姓、蒋姓两家地主当了三四年佣人,受尽了屈辱。
在这段挨打受骂的日子里,张文心里有着很多的疑问,她不明白为什么穷人总是受穷?难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通江,还不满14岁的张文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红军,成为宣传队里最年轻的队员。
张文刚加入红军队伍那会儿,年纪虽小,可手脚特别利落,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随着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勤补给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红四方面军供给部被服厂就算没日没夜地加班生产,也很难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
当时被服厂有男、女红军二三百人,每12个人组成一个班,全厂却只有四五台缝纫机,生产条件十分艰苦。
看到这种情况,心灵手巧的张文就和一同在洪口镇参加红军、又在供给部同一个女兵班的张大英、张德意商量,得想个法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多生产些被服。
她们提议在各个班组之间开展生产竞赛,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多又好,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干劲,提高服装产量。
商量妥当后,张文、张大英和张德意三人率先展开了竞赛,以前一天只能做1套军装,现在她们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完成1套半。
供给部领导得知后,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便决定在整个被服厂推广,号召大家都向她们三人学习。
就这样,劳动竞赛在被服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你追我赶,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生产。
她们三人也成了被服厂人人皆知的“三张”,后来供给部扩编,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三张”分别被调到3个班担任班长。
1936年2月,张文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她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漫漫长征途中,张文与洪学智相识,5月30日,红四军在雅砻江畔举办运动会,没想到主持人突然发难,点名让供给部女兵班上台唱歌。
班长张文毫不怯场,带着女兵们整齐列队走上主席台,用嘹亮的歌声领唱了《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洪学智的办公室里,两人进行了第一次深入交谈,这一谈便定下了彼此的“终身大事”。
这张照片是洪学智和张文的一张合影,那时候的两人都比较年轻稚嫩,张文扎着两个小辫子,显得可爱,或许是阳光比较刺眼,两个人的眼睛都睁不开。
6月1日晚上,张文和洪学智在军政治部办公室举行了婚礼,没有奢华的布置,也没有漫长的恋爱过程,一切从简。
张文一共生育了8个儿女,其中有4个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来到这个世界的,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张文以严格出了名。
大儿子洪虎小时候特别淘气,没少让张文操心,她不仅经常批评,有时还会动手教训。
为此,她所在的党小组还专门开会,指出她打孩子的做法不妥,提醒她要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
洪学智和张文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张文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稚嫩,多了一些成熟的韵味,洪学智坐在一旁,端端正正,军人风范十足。
另外,张文还是全军较早投身幼教工作的人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把满腔的热情和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份事业,悉心呵护孩子们成长。
1960年4月18日,对张文而言,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洪学智蒙受不白之冤,被下放到吉林省担任农业机械厅厅长,张文也一同前往吉林工作。
当时,大儿子洪虎已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大女儿醒华正在医院接受抗结核治疗,另外三个孩子还在读初中。
张文担心转学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反复思量后,决定只带着三个年纪小的孩子去吉林,留在北京的孩子,成了她心中最深的牵挂。
不过,令她倍感欣慰的是,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们都没有抱怨,也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了很多。
直到1977年,洪学智和张文历经了近18年漫长又艰辛的岁月,终于从吉林回到了北京,一家人得以团圆。
此后,洪学智获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张文也担任了医院顾问一职,那时的张文已年近六旬,可她对新工作依旧充满热情,全身心扑在上面。
1981年,张文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影响力,被聘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理事。
自那以后,她积极投身于少年儿童事业,四处奔走宣传,想尽办法募集资金。
她不辞辛劳,不断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大家“为3亿儿童出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文也正式离休,本来可以安享晚年时光,可张文并不像悠闲的度过,于是她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发起并组建了总后勤部的第一支老战士歌咏队。
还主动担任顾问,带着老战士们用歌声传递热情与力量,同时,张文一直牵挂着教育事业,尤其关注家乡的发展。
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辛苦攒下的12万元,捐给家乡洪口镇中心小学,用来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让家乡的孩子们能拥有更先进的学习环境,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1995年,善良的张文心中萌生出一个温暖的想法,她向家人提出资助贫困学生的提议,全家人纷纷积极支持。
随后,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经过一番精心挑选,确定了8位来自困难家庭的特困生作为资助对象,每月给每位学生100元,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
每到节日,张文和洪学智都会热情地把学生们请到家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聚餐谈心,张文和洪学智细心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鼓励和关怀。
97年的春节,洪学智夫妇和被资助的学生的合影,照片里,步入晚年的两位老人笑容满面,那笑容中满是幸福与满足,尽显温情。
历经历史的跌宕起伏,见证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变迁,张文始终坚守着红军的优良本色。
她生活极为俭朴,日常饮食不过是粗茶淡饭,即便上了年纪,也坚持自己动手缝补旧衣物。
后来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可她依旧时常教导儿女,要自立自强,绝不能向国家伸手索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自打参加红军那会起,张文就对唱歌痴迷不已,儿女们心疼她,打算花钱带她去录音棚制作一盘DVD留念。
可张文觉得这花费太大,坚决不答应,但面对资助小学这样有意义的事,她却十分大方,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给一所小学捐了12万元。
晚年时期的张文和子女们在一起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儿女聚在一起,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虽然这时候的张文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她看起来很健康硬朗。
张文这种“该花则花、不该花不花”的消费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家风家规,早已深深烙印在儿女们心中。
三女儿洪炜感慨道:“父母勤俭持家,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心里满是幸福,这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张文在京逝世,享年 103岁,送别仪式上,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战士自发前来。
她的墓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刻着 “张文(1919-2020),红军老战士”,这简单的文字背后,是她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参考信源:
四川党史文献网——老红军永远走在长征路上——记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2018.1.31
澎湃新闻——老红军、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逝世,享年103岁2022年03月28日
中国军网——洪学智96岁遗孀:徐才厚谷俊山疯狂敛财抹黑军队(图)2015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