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从穿军装到脱下军装,从部队生活到地方生活,这个转变过程对每位退役军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人生调整。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2月发布的《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退役军人社会融入满意度为76.3%,比2023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然而,仍有23.7%的退役军人表示社会融入存在明显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退役时间与融入满意度呈现出非线性关系:退役2年内的人员融入满意度为67.8%,退役5年左右的人员满意度反而下降到65.3%,而退役8年以上的人员满意度才回升至83.1%。这种"U型曲线"现象背后,隐藏着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特征。
"刚退役那会儿,浑身是劲,啥都不怕;干了几年才发现,社会和部队真不一样,反而迷茫了;再过几年,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算真正融入了。"湖北武汉的退役军人张亮这番话,道出了许多退役军人的共同经历。张亮2017年退役,已经走过了这个融入过程的全周期。他的经历恰好印证了那条"U型曲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社会融入?简单来说,社会融入是指个体适应并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包括经济融入、心理融入、人际融入和价值融入四个维度。对退役军人而言,经济融入主要表现为稳定就业和收入保障;心理融入体现在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人际融入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交网络建设;价值融入则关乎价值观调整和人生目标重建。
从时间维度看,退役军人社会融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期(退役后1-2年)、调整期(退役后3-7年)和稳定期(退役后8年以上)。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三个阶段退役军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各有不同。适应期主要是角色转变和就业问题,调整期主要是职业发展瓶颈和价值认同危机,稳定期则主要是养老保障和健康问题。
适应期的退役军人往往怀着满腔热情和信心踏入社会,但很快就会遭遇"文化冲击"。部队讲求集体主义、服从命令、雷厉风行,而社会环境更强调个人主义、灵活变通、利益导向。这种巨大差异导致不少退役军人产生不适应感。就业方面,尽管有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但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退役2年内人员的失业率仍达到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
山东济南的退役军人李强退役刚满1年,他感慨道:"在部队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可到了社会上,人情世故太复杂了,有时候想直来直去反而行不通。"就业方面,李强尝试了3份工作,都因为不适应而离职,目前正在参加退役军人创业培训,希望自主创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调整期是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的关键阶段,也是满意度最低的时期。这一阶段,初入社会的新鲜感已经消退,职业发展遇到瓶颈,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调查显示,退役5年左右的人员中,有43.7%表示职业发展遇到了困境,31.2%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27.5%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这一阶段满意度的下降。
广东深圳的退役军人王明退役已经5年,他坦言:"最开始找工作时,企业还看重我的军人背景,但现在求职时军人身份已经不是优势了,反而专业能力成了短板。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家庭生活也给王明带来了压力,"买房、结婚、生子,一系列事情接踵而来,感觉喘不过气。"
稳定期的退役军人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角色转变,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满意度明显回升。但随着年龄增长,养老和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数据显示,退役8年以上人员中,有65.3%表示对未来养老保障感到担忧,58.9%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服役年限较短、未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退役军人来说,晚年保障是一个现实问题。
浙江杭州的退役军人张伟退役已有9年,事业有成,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前几年确实很迷茫,但挺过来了就好了。现在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社会了。"不过,张伟也提到了新的忧虑:"年纪大了,身体多少有些问题,当兵时落下的老伤也时常发作。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医疗保障和养老问题。"
面对不同阶段的融入挑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5年,退役军人"融入社会"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重点关注三个阶段的差异化需求。
针对适应期退役军人,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强化退役前教育,2025年新增"社会融入"课程,帮助即将退役军人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完善就业服务,设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500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8.7万个;三是开展"老兵带新兵"活动,由融入良好的退役军人担任"融入导师",帮助新退役军人适应社会生活。
针对调整期退役军人,重点措施有:一是职业能力提升计划,2025年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名额15万个,覆盖IT、金融、管理等热门领域;二是设立职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退役军人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最高补贴5000元/人;三是心理健康服务,在全国建立587个退役军人心理咨询室,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针对稳定期退役军人,主要支持包括:一是完善养老保障,2025年新政允许退役军人补缴服役期间养老保险,补缴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70%;二是健康关爱行动,为60岁以上退役军人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稳定期退役军人担任退役军人服务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人。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如何?我走访了多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发现政策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一些中西部地区服务资源不足,政策执行打折扣。例如,心理咨询服务在不少地区沦为"形式主义",既缺乏专业人员,也没有持续性跟进机制。
从退役军人自身角度看,成功融入社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我采访的多位融入良好的退役军人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主动调整心态,接受角色转变。陕西西安的退役军人刘军说:"脱下军装那一刻,就要做好重新开始的准备。不能总拿部队的标准要求社会,也不能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中不能自拔。"
二是持续学习提升,弥补能力短板。广西南宁的退役军人李梅建议:"可以利用退役军人免费培训政策,选择一个有前景的领域深耕。我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现在已经是软件工程师了。"
三是借助社会资源,主动寻求帮助。湖南长沙的退役军人周强分享:"遇到困难不要闷在心里,可以向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求助,也可以加入退役军人互助群,很多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法。"
四是发挥军人优势,创造独特价值。江苏南京的退役军人张鹏认为:"军人的吃苦耐劳、纪律性强、执行力高都是社会需要的品质,关键是要把这些品质转化为职场竞争力。"
五是构建支持网络,融入社区生活。河北石家庄的退役军人王丽建议:"多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慢慢就会找到归属感。我现在是社区志愿者团队的骨干,认识了很多朋友。"
网友们对退役军人社会融入也有不少看法。有人评论:"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是双向的,既需要退役军人主动适应,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也有人建议:"应该从服役初期就做好退役后的规划,而不是等到退役才开始考虑。"还有退役军人分享经验:"心态最重要,把在部队的经历当作人生的一笔财富,而不是包袱,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前看。"
从宏观层面看,退役军人社会融入不仅关系到退役军人个人福祉,也影响着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只有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参军报国,形成良性循环。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在考虑参军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退役后的发展前景"已成为年轻人关注的首要因素,占比达到37.8%。
我认为,退役军人社会融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政府层面,应当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保障政策,特别是强化政策的差异化设计,针对不同阶段退役军人的特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从社会层面,需要营造尊重退役军人的社会氛围,企业和组织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从退役军人自身角度,则需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不断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觉得,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的过程就像一次"二次成长"。从部队到社会的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成功融入社会的退役军人,往往经历了从迷茫到探索,再到重新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全面的成长和更坚韧的品格。正如一位退役老兵所说:"军旅生涯教会我坚强,退役后的经历教会我智慧。"
你是退役军人吗?退役多久了?面临过哪些融入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的战友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