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本周沪指迭创的十年新高,带来了A股的“牛市”氛围。 站在当下,市场并不平静,我们做些思考,如果A股大牛市来临,那到后面不管红利还是固收+,可能都会被老基民老股民嫌弃,因为涨幅或许比不过科技成长,没有那么性感。 但是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更愿意做好配置,很多时候低波、绝对收益成为核心需求,能赚钱就好,不求赚多赚少,收益可以“左右逢源”的固收+,仍是优化解。 2025年无疑是“固收+”爆发的大年,从新发规模,存量规模,资金净流入,收益胜率,政策暖风这五个维度来看,都创出了2022年以来的最佳纪录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不平静市场里的“固收+”:聊聊回报体验优化那些事

点击次数:85发布日期:2025-08-28 08:42

本周沪指迭创的十年新高,带来了A股的“牛市”氛围。

站在当下,市场并不平静,我们做些思考,如果A股大牛市来临,那到后面不管红利还是固收+,可能都会被老基民老股民嫌弃,因为涨幅或许比不过科技成长,没有那么性感。

但是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更愿意做好配置,很多时候低波、绝对收益成为核心需求,能赚钱就好,不求赚多赚少,收益可以“左右逢源”的固收+,仍是优化解。

2025年无疑是“固收+”爆发的大年,从新发规模,存量规模,资金净流入,收益胜率,政策暖风这五个维度来看,都创出了2022年以来的最佳纪录。

走过此前的一轮周期后,如今,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基金管理人,对于如何投资、如何管理“固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一起来聊聊~

#不平静市场里的“固收+”

回报体验优化

很多事情都有二八效应,股市投资也一样,甚至更为极致。

A股市场20%的时间挣80%的钱

注:上图仅作举例示意,不代表任何真实产品收益

我们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剔除上证指数历史上涨幅最大的20个交易日,就能由2倍涨幅变为-20%。(数据来源:Wind,测算区间:指数上市日至2022年7月31日)

所以股市投资,需有耐心和智慧熬过没有行情的时间。话虽如此,但市场巨大的波动,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忍受。

我们简单观察一下,这是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红色)、偏债混合基金指数(蓝色)和二级债基指数(灰色)自2003年末上市以来的收益曲线。

(数据来源:Wind,测算区间:2003.1-2025.8,测算采用wind相关指数)

从后视镜看,一直持有权益型基金或是收益率最高的选择。但是大开大合的权益资产,过程艰辛也使得不少投资者感到煎熬,谁都没有上帝视角,能够全然预知后事。

而大部分固收+,从投资者回报体验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更有惊喜的品类。

我们一直想找一个能够较好的衡量基民投资过程体感的指数,比如率先闪现在脑海里的是“最大回撤”,就是买入这只基金后最大可能承受的浮亏,是基民常见的度量风险的指标。

然而,钝刀割肉的煎熬,远胜于一瞬间的剧痛,回撤持续的时间,本身也是一种酷刑。

近日学习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个指标叫“溃疡指数(Ulcer Index, UI)”,出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奔富交易策略》。

医学上,长期焦虑容易胃溃疡。长期亏钱,尤其是深幅亏钱的话,显然会加剧投资者的焦虑。溃疡指数,也就是因此得名,衡量的是那种可能导致投资者夜不能寐、胃部不适的“溃疡”式风险。

挖掘基觉得颇有新意,给大家做个介绍,同时也统计一些数据,看看固收+的投资过程体感,相比之下,是不是的确更加舒适。

溃疡指数,专注于两个关键因素:

1.最大回撤的深度(Depth):价格从前期高点下跌了多少?

2.最大回撤的持续时间(Duration):价格在前期高点以下徘徊了多久?

也就是说,溃疡指数,可以视为是计算那根最大回撤曲线的平均值,实际计算时候会通过先平方再累加后开方的方式,以放大较深的回撤。

挖掘基想拿固收+和权益类产品做个对比。就选取了五个指数,测算的时间段选择了固收+基金指数的基日—2020年初,到今年5月底。在这个区间里,固收+和主动权益的年化收益率相差不大,我们可以专注进行过程体感的对比。

计算发现,只看收益,确实比较相近,但是对比体感,固收+指数的溃疡指数值是4.22,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溃疡指数值是30.12,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溃疡指数值的理解,一个大概的参考是,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为“平均的回撤幅度”。 也就是说:

过去五年的投资过程中,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投资者而言,账户金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会经常处于比之前最高点低30%左右的状态,有时候可能更少,有时候可能更多,这是一个平均的“难受值”。

但是对于固收+而言,这个平均的“难受值”在4%左右,一级债基甚至在1%附近,数值的背后,是写在持有体验里的“获得感”。

(数据来源:Wind,测算区间:2020.1-2025.5,测算采用wind相关指数,其中固收+基金指数为申万宏源固收+基金指数)

为什么当下我们更期盼A股迎来的是一场“慢牛”,就因为慢牛少暴涨,就不容易有长期巨幅回撤,就不会有很高的“溃疡指数”,那么权益基金基金持有人,自然也不至于焦虑的“胃溃疡”。

#不平静市场里的“固收+”

产品形态进化

固收+这一品类真正难就难在,要在长周期内实现收益增强但还不能太波动,要精准拿捏好收益和波动之间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产品大类,从2021年大火到近几年,固收+在产品逻辑上遭遇重大考验,如果某只固收+产品只是单纯的股债拼盘,那么权益端受大行情的拖累将会很大,从而影响固收+整体的组合表现。

当初代的热度退却,留下的是对于品类发展的疑问: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固收+”?如何做出市场想要的“固收+”?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固收+”不是简单的股+债,而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化工程。简单的股债二八固收+,做好仓位配置,是非常初级的思路,只是完成了配置的第一步。

更高级的要求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动态调整资产配比,买入更合适的资产,同时不仅是股债大类的比较,具体到某一类资产内部,或也要开发更多元的子策略。

如今的固收+,走过了股债独自投资的1.0时代、按照权益仓位区分产品定位的2.0时代,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策略复合化的3.0时代,以满足投资者对“多资产、多策略、灵活交易、工具化”的需求,力争增强投资体验。

一方面,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寻求一种产品形态的、能够兼顾收益与风险、动态适应市场环境、并具备长期复利能力的“一站式投资解决方案”,是他们的合意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固收+”产品所展现出接近多元资产配置的思维和理念,以及回报曲线的韧性正在被越来越多家庭认可,成为他们实现多元资产配置的初步路径。

另一方面,历经市场周期的洗礼之后,“固收+”基金正在回归产品的本质——以清晰的产品定位为前提,力争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仅供示意,不构成投资推荐)

当“稳定”之上的更高收益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诉求,“固收+”,正在成为2025年追求风险收益性价比的公约数。截至6月底,年内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可转债基金、偏债混合基金在内的含权债基,整体规模增长了近2400亿元。(根据基金二季报数据统计)

如是所见,市场正在用脚投票来表达配置思路上的调整。经历种种再次成为共识,当然并不容易。这几年,挖掘基感受最深的两个字便是:进化。

以上简单聊聊挖掘基的今日思考。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