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餐厅的短视频像病毒一样传开,画面里一个妈妈抱着孩子,孩子哭了两声,邻桌的大姐掏出手机就录,还配了句“没素质的家长,教出熊孩子”。评论区立刻炸开锅,有人说“这种人就不该出门”,有人说“惯的,活该被骂”。我跟你说,真的乱得一塌糊涂。就是有多少人先入为主,用自己的道德尺子去判定别人的人生。公共舆论、认知偏差在短短几分钟里把事实裁成了自证的样子。
网络上不止是说日常小事,遇到公共事件更容易升温。有人晒旅行照被扣“忘本”帽子,有人表达不同意见就被贴“不爱国”的标签,评论里有人直接喊“滚出圈子”。反正这种情绪化传播攫取关注,往往和舆论监督无关,跟流量经济有关系。有人说“你不支持我的观点就是背叛”,这话听着刺耳。我们真的愿意被情绪绑架吗?专家会说,这里面有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的典型特征,媒体素养薄弱让误判扩大。
问题源于把道德和爱国当成武器。很多人把它当成权威,借以满足控制欲或捞取私利。就是这样,买件外国牌子就被骂崇洋媚外,抨击一通后拍手称快。心理学里讲“心理补偿”和“道德挟持”,社会学用“信任缺失”和“信息茧房”来解释这种现象。我才不信呢,这只是个人情绪作祟;更多时候是利益驱动、情绪放大,结果是邻里不和、公民信任被侵蚀,甚至有人当了别人的棋子。
要改变,真不复杂。遇事先问清楚、别急着下判断,别把自己当道德法官;发表观点时用事实说话,别用人身攻击来取悦围观。马上做点具体事遵守公共秩序,理性发声,支持专业监督和法治程序。等一下,道德和爱国本是自律的标准,不该成为伤人的刀。把它们当成照亮生活的光,照亮邻居的窗,也照亮自己的心,这样的社会才走得稳,风气才会慢慢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