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巨头海康威视被减持1200万股,持股市值缩水超百亿,这仅仅是这场减持风暴的冰山一角。
最新数据显示,超过90家科技类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东大幅减持,单家减持股数均超过300万股,半导体、电子、IT服务等热门领域无一幸免。
龙芯中科、富创精密、晶方科技等半导体企业持股比例下降明显,京东方A、TCL科技这类面板龙头也卷入其中。
电子化学品、半导体设备、光学光电子、IT服务成为资金流出的主要方向,中巨芯、广钢气体、鼎龙股份等企业出现千万股级别的减持。
软通动力、万达信息等IT服务公司同样遭遇抛售。
这波减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机构集体行动的結果,市场情绪瞬间紧绷。
澜起科技作为国内DDR5内存接口芯片的霸主,操作令人咋舌。
公司刚宣布定增募资30亿扩产,转头两个机构股东就各减持1%股份,合计套现超20亿。
减持时间定在未来三个月,价格随行就市,摆明了借市场热度出货。
澜起科技8月以来股价从91元涨到114元,涨幅超25%,机构选择高位减持,赤裸裸的获利了结。
中巨芯的情况更耐人寻味,大基金持股26.4%,这次机构股东减持2.5%股份,相当于把公司未来三个月的股价涨跌权交给市场。
中巨芯的电子级氢氟酸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供应链,产品达到SEMI G5级标准,按理说正值国产替代黄金期,但机构却在这个节点撤退。
2025年Q2,中巨芯净利润同比下滑18%,毛利率从35%降至28%,业绩下滑或是真实动因。
前驱体材料认证进度落后于南大光电等竞争对手,技术迭代压力凸显。
行业分布显示,电子化学品、半导体设备、光学光电子、IT服务是重灾区。
广钢气体减持规模达千万股,鼎龙股份同样遭抛售。
IT服务领域的软通动力、万达信息减持潮汹涌,资金撤离速度加快。
科创板及北交所上市公司如希狄微、芯动联科、安凯微也卷入其中,这些成长期企业仍需资金投入,股东减持直接冲击市场预期。
国家大基金近期频繁动作,减持国芯科技不超过3%股份,华虹半导体持股比例从6.16%降至5.94%。
华虹半导体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66%至39.13亿元,但净利润仅2276万元,同比骤降89.73%,成熟制程赛道面临战略调整。
减持动因复杂多元。
部分科技股前期涨幅巨大,估值升至高位,机构获利了结意愿增强。
光模块板块自4月以来,新易盛涨幅高达460%,中际旭创上涨312%,天孚通信涨269%,华工科技涨62%。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新易盛和天孚通信估值已超过历史+1标准差水平,基本面利好被部分消化。
全球产业链格局变化及终端需求波动促使资金重新评估赛道。
中美芯片竞争加剧,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升级,半导体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
国内政策方面,2025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收紧减持规则,限制绕道减持、变相减持,但部分股东仍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规避监管。
中核钛白实控人2024年因利用衍生品工具绕道减持被处以2.35亿元罚没款,显示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市场影响立竿见影。
控股股东减持往往导致股价显著下跌,波司登控股股东减持后股价单日暴跌15.93%,格灵深瞳因股东持续减持股价较高点跌幅达80%。
当前减持潮可能引发类似连锁反应,科技、医药等高估值板块承压。
资金从热门赛道转向低估值板块,引发板块轮动。
投资者情绪转向谨慎,交易量放大,市场波动性增加。
宁德时代第二大股东2023年减持1.7亿股导致当日跌超8%,案例警示效应强烈。
减持并非全无正面信号,若资金用于主业发展,可能构成长期利好,但当前环境下,获利了结主导行动。
投资者应对策略需理性甄别。
关注减持比例与方式,5%以上股东减持、集中竞价交易对市场冲击更大。
结合基本面分析,业绩下滑企业需谨慎对待。
技术性离婚减持引发争议,三六零因“技术性离婚”导致股份分割,前妻分得价值超20亿元股份并计划减持,消息曝光后股价从年内高点18元跌至6元附近,跌幅超过60%。
绕道减持风险高,投资者应规避此类公司。
大基金一期进入投资回收期,资金反哺二期和三期,重点投向光刻机、EDA工具等“卡脖子”环节,成熟工艺厂需靠自身盈利而非资本依赖。
这场减持潮背后,资本是理性撤退还是恐慌出逃? 科技股的高估值是否已脱离基本面支撑?
投资者在泡沫与机遇间如何抉择? 每一个问题都指向市场深层矛盾,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交易决策中。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