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现在搞钱这事儿,难度堪比在KTV里跟老板讲道理,不仅白费口舌,还容易被社会大哥的酒瓶子教做人。
你看啊,钱放银行里吃利息,那不叫理财,那叫给通胀当小弟,眼睁睁看着购买力被时间这把杀猪刀一刀刀削成肉末。
想不开冲进A股?那更刺激了,分分钟体验从入门到入土的急速快感,账户绿得都快能进行光合作用了,你以为你是巴菲特,结果市场把你当成了韭菲特。
咋办?还能咋办?
就在大家感觉自己快被金融的混合双打送走的时候,一个叫“固收+”的玩意儿,跟救世主一样闪亮登场。
这东西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既要又要”的鸡贼劲儿。
“固-收”,主打一个稳如老狗,用债券之类的资产打个底,保证你就算时运不济,也不至于裤衩都亏掉。
“+”,就是那个骚操作的空间,拿出小部分资金去股票、可转债这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地方浪一下,成了会所嫩模,败了回家干活。
这套逻辑,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心比天高,胆比纸薄”的当代投资者量身定做的。
所以你看,这玩意儿一下就火了,规模干到上万亿,连那些人精一样的机构都嗷嗷往里冲。
市场,永远是最诚实的。
当所有人都在一个地方找出路的时候,这条路很快就会变成早高峰的四环,堵得你怀疑人生。
“固收+”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
大家的路数都差不多,债券打底,股票增强,A基金和B基金的持仓拉出来一看,跟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似的。
你买哪个,基本等于开盲盒,全看基金经理今天出门是不是踩了狗屎运。
这种依赖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瞎积薄发,看着很美,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开出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就好比你去商业区吃饭,一条街上全是麻辣烫,每家都说自己是正宗的,但实际上可能用的都是同一个品牌的料理包,唯一的区别就是A店老板多放了点香菜,B店老板多放了点葱花。
这时候,你想吃顿好的,就得看谁家能整点新活儿。
于是,一些聪明的基金公司开始掀桌子了,他们不玩“大师傅炒菜”那套了,开始玩“中央厨房+AI大厨”,也就是“固收+量化”。
听起来是不是特牛逼?是不是感觉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是不是觉得自己的钱终于有救了?
别急,先冷静一下。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给你的投资装了个高精地图导航。
以前的基金经理,像个老司机,全凭经验开车,路熟的时候风驰电掣,但遇到没走过的路或者突发路况,就容易懵逼,搞不好就把你带沟里去了。
而量化策略,就是那个不会累、不会有情绪、24小时分析路况的导航系统。
它的核心不是靠“感觉”,是靠冷冰冰的数据和模型。
它把市场上成千上万个因子,比如估值、盈利、市场情绪等等,都建成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然后让计算机去跑,告诉你现在是该踩油门,还是该踩刹车,或者干脆拐弯去隔壁赛道。
举个例子,就像某个叫银华增强收益的产品。他们那个基金经理的玩法,就是把决策权一部分交给模型。
股票仓位定个死规矩,就在15%-20%之间晃悠,绝不上头。
真正体现骚操作的,是可转债那部分。啥时候加仓,啥时候减仓,不靠拍脑袋,靠一个叫“胜率-赔率”的模型。
模型说,现在这堆可转债,跌得连它妈都不认识了,买入的“胜率”贼高,赔了也亏不了多少,那就加仓。
等到了2024年初,微盘股被锤得生活不能自理,模型又报警了,说兄弟们别冲了,现在进去接盘的“胜率”太低,赶紧跑路,那就减仓。
后来股市跌得差不多了,模型又提示,现在股票的性价比又上来了,可以搞一点了,那就再把权益仓位加上去。
你看,整个过程没有“我觉得”,只有“数据显示”。
这就像打拳击,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量化模型,就是那个帮你计算对手喘气频率的贴身教练。
而且这套打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极度分散。
传统基金经理容易对几只“心头好”下重注,一旦这几只股票暴雷,整个基金都得跟着去ICU。
量化不一样,它的持仓名单拉出来能有几百个,前十大持仓占比可能都不到30%。好处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就算有几只股票被锤爆了,对整体净值的影响也像是大象身上落了只蚊子,不痛不痒。
更骚的是风控。他们搞了个所谓的“三重防线”。
事前,就跟你签好生死状,说好了最多亏多少,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倒推股债比例。
事中,用量化模型把风险源头打散,像撒胡椒面一样,同时死死盯着波动率这种指标,谁敢冒头就锤谁。
事后,万一真的市场不给面子,回撤超标了,第一反应不是祈祷,而是纪律性减仓,等模型信号稳定了再找机会杀回去。
这套操作下来,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在别人还在比谁亏得少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多赚了快8个点。
所以说,所谓的“量化赋能”,本质上是一场工业化对小作坊的降维打击。
它用纪律对抗人性,用概率对抗情绪。在投资这个反人性的游戏里,这恰恰是最稀缺的东西。
当然,把量化吹成天下无敌也是扯淡。
量化模型最大的命门,就是它依赖历史数据。它能应对“曾经发生过”的风险,但如果市场突然搞出个前所未见的“黑天鹅”,比如外星人打过来了,那模型也得宕机。
而且,像可转债这种资产,里面有很多“人心”的博弈,不是纯数据能算明白的,还是得靠经验老到的研究团队去填坑。
但即便如此,在“固收+”这条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上,“量化”这套打法,确实给出了一个更优解。
它解决了一个核心痛点:确定性。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买“固收+”图的是啥?不就是图个安稳,想在银行存款之外多赚点,又不想承受A股那种过山车式的刺激吗?
一个业绩忽高忽低、风格全看基金经理心情的产品,和一个用科学模型约束、风险控制更严格的产品,你选哪个?
答案不言而喻。
说到底,“固收+”的爆火,是这个时代焦虑情绪的产物。而“量化+固收+”的出现,则是为了抚平这份焦虑,提供一种更靠谱的解决方案。
它就像在湍急的河流里,递给你一个带GPS导航和防侧翻功能的救生圈,虽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毫发无伤地到达对岸,但至少能让你在漂流的时候,心里更有底,姿势也更从容。
毕竟,在这个魔幻的时代,能安稳地赚点小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