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创盛会启幕:上海松江见证新质生产力崛起
2025 年 7 月 25 日,上海松江迎来历史性时刻 —— 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上海长三角 G60 科创集团联合主办的 "2025 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 正式开幕。这座承载着长三角科创走廊核心使命的城市,此刻成为全球科技目光的聚焦点。超过 1000 名来自科创领域的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中国科创发展的新篇章。
大会选址松江绝非偶然。作为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已形成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松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6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000 家。这里不仅是中国科创的试验田,更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的特殊节点,为这场盛会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六载砥砺前行,科创板已培育出 589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 7.5 万亿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阵地。从芯片设计到生物医药,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科创板企业正以年均 25% 的研发投入增速,改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
二、顶级智库碰撞:解码中国科创发展新范式
大会首日的 9 场主旨演讲,堪称一场顶级的 "头脑风暴"。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以《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为题,揭示了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耦合逻辑。他指出,2024 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 3.6 万亿元,其中风险投资对硬科技领域的渗透率已达 45%,较五年前提升 28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深刻转型。
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的演讲聚焦 AI 赋能实体经济。他展示了芯原在 Chiplet(芯粒)技术上的最新突破 —— 通过异构集成技术,将芯片设计周期缩短 40%,制造成本降低 30%。"我们正在构建一个 ' 超越摩尔 ' 的芯片生态,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到高端芯片的研发中来。" 戴伟民的发言,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从 "跟跑" 向 "并跑" 的战略转型。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则从生物科技的视角,分享了合成生物学在医美领域的创新应用。其团队开发的 "微美酵素" 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胶原蛋白的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较传统化学合成法降低 60%。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开启了生物制造的新赛道。
三、产业并购与出海:中国科创的全球战略布局
两场圆桌对话成为大会的焦点。在《并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环节,嘉宾们围绕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并购案例展开深度剖析。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科技企业跨境并购金额达 3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占比超 60%。"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扩张,而是技术整合与生态重构。" 某知名投行合伙人的观点,道出了中国科创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深层逻辑。
《出海:新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对话中,埃夫特机器人董事长游玮分享了其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经验。通过 "技术授权 + 本地化生产" 模式,埃夫特在越南建成了首个海外智能制造基地,产品成本降低 25%,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至 15%。"出海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标准输出和生态输出。" 游玮的发言,为中国科技企业 "走出去" 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期间发布的《科创板 ESG 榜单》,首次将碳足迹、数据安全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榜单显示,科创板企业平均碳强度较三年前下降 38%,绿色专利数量占比达 27%。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创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
#AIGC热点大赛#
四、集成电路与产融对接:破解 "卡脖子" 的关键路径
两大平行分论坛成为技术攻坚与资本对接的主战场。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闭门会上,复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透露,其团队研发的 28nm RISC-V 处理器已实现量产,性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国芯科技董事长郑茳则展示了基于 RISC-V 架构的工业控制芯片,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中的应用突破。"RISC-V 正在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中国有机会在开源生态中掌握话语权。" 郑茳的论断,引发了行业共鸣。
产融对接会上,6 家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进行了项目路演。某量子计算初创企业的 "光量子芯片" 项目,凭借 128 位量子比特的技术突破,现场获得了 3 亿元的投资意向。"我们希望通过产融对接,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 ' 最后一公里 '。" 主办方负责人的发言,道出了构建创新生态的核心诉求。
大会同期举办的 "科创家之夜",则成为产学研合作的 "孵化器"。某高校团队与企业现场签署协议,共建 "智能传感器联合实验室",聚焦 MEMS 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这种 "高校出技术、企业出资金、政府搭平台" 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科创的新常态。
五、政策护航与未来展望:科创中国的战略蓝图
大会发布的《科创板发展白皮书》显示,科创板企业累计获得政府研发补贴超 800 亿元,享受税收优惠达 500 亿元。这些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强大动力。数据显示,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 12.3%,是 A 股平均水平的 3.2 倍。
"十四五" 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的发布,为大会注入了强心剂。报告显示,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已达 2.68%,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 6.9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2 件。这些指标的提前完成,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 "量质齐升" 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科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如大会闭幕词所言:"我们既要在 ' 卡脖子 ' 领域实现突破,更要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 从松江启航的中国科创巨轮,正以科创板为引擎,驶向全球科技竞争的深水区。
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科创的年度总结,更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当 RISC-V 架构挑战 x86 霸权,当合成生物学重塑制造范式,中国科创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而上海松江,这座见证历史的城市,将继续承载中国科创的光荣与梦想,在全球科技竞合的浪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