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霖在《披荆斩棘》里随口一句“看到搬道具的实习生都会跟他们说谢谢,因为感觉他们都是我儿子”,一下子把一件普通的暑期实习镀上了浓浓的父爱滤镜——而那位“儿子”正是今年18岁的魔童。他这个暑假去了湖南卫视《歌手2025》当实习生,用两个多月时间在台前台后“过把幕后瘾”,既看热闹也学门道。
这条新闻能迅速占据话题榜,光环效应是原因之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明星孩子出现在大众视野:有的直接当练习生、有人被精心包装成“新人”,网友们打趣说“门槛越来越低”,关注度自然高。但张智霖夫妇的做法耐人寻味——既没把孩子强推到镜头前吸流量,也没靠关系随手给他一个光环位置,而是让他去真正的节目组做事,去体会每一个岗位的辛苦与分工。这种“低调养成”反倒让人觉得踏实。
魔童本身条件也不错:身高超过1.8米,中英文都行,会弹吉他,面对镜头不怯场。今年6月刚从香港中学毕业,接下来准备出国留学。父母也明确表示并不希望他走明星路线。所以这次实习更像一次“见识社会”的体验,而不是铺一条成名捷径。把孩子放到真实团队里接受磨练,是能力检验,也是对抗“光环依赖”的一种家教方式——学会尊重每个岗位的价值,比一时的曝光稳得多。
网友的反应挺有意思。有点赞的说:“别的星二代都急着露脸,他家孩子当幕后实习生,挺好。”也有声音指出,魔童能拿到机会,既靠自身条件也少不了家庭资源,归根结底是“努力+资源”的叠加。对节目组来说,招来这样一个有素质的实习生无疑是加分;对张智霖夫妇而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真实环境中学会吃苦、学会谦逊,这些体验比一夜爆红更长远。
▶ 两种育儿“路线图”
这件小事其实折射出娱乐圈里常见的两种育儿思路。一种把孩子当作未来的商业资产,集中资源造星,动辄包装、曝光;另一种把孩子当独立个体,给他们更多选择和试错的空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张家的“体验优先、曝光次之”传递出一种更稳健的价值观:尊重劳动、重视成长、让孩子自己走一遭。
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明星家庭毕竟比常人多了一张“船票”,给孩子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比直接把孩子推出去当“成名产品”更有温度,也更能培养出真正扎实的能力。长远看,经历过台前台后的繁复流程,懂得尊重每个岗位的人,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走得更稳。
那么你怎么看“星二代”该不该被包装上镜?你更愿意看到哪种育儿方式——早早出道,还是先让孩子走向社会、实打实地去历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