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满贯刚结束,国乒主席王励勤就做出争议性决策:刚在美国大满贯摘得女单亚军的21岁新星陈熠,将退出WTT常规挑战赛拉各斯站(尼日利亚)、WTT常规挑战赛拉各斯站(阿根廷)及巴西球星赛三站赛事,表面看,这一决定牺牲了这位年轻选手积累积分的机会,实则暗藏深意
王励勤旨在为陈熠与蒯曼两大新星的竞争铺设公平赛道,退出低级别赛事后,陈熠可专注备战8月瑞典大满贯甚至横滨冠军赛,避免因连续奔波导致体能透支或伤病风险,同时,此举确保她与世界排名第四的蒯曼在同等条件下角逐顶级赛事,消除“以赛代练”带来的资源不平等
陈熠的美国大满贯征程堪称传奇,女单1/8决赛中,她以3-1爆冷淘汰世界第一孙颖莎,技术统计显示:发球得分率、接发球直接得分、相持阶段得分率三项核心指标全面压制对手,身高近1.8米的她构建起“高空压制”体系,利用加转弧圈球限制孙颖莎的正手攻势,第三局更以11-5的悬殊比分暴露顶尖选手的战术短板
随后对阵日本一姐早田希娜,她在0-3绝境下连扳四局实现逆转,关键战术在于第四局调整正手进攻落点,针对性攻击早田反手位,第六局甚至打出连得9分的攻击波,半决赛与蒯曼的“青春内战”更成经典,决胜局10-9时,一记擦网球锁定胜局,陈熠赛后坦言:“比的就是谁更坚定。”这场胜利助其世界排名从第17位飙升至第10,首次跻身TOP10阵营
相较于陈熠的爆发,同岁的蒯曼以“稳态”著称,世界排名第四的她已是女队核心主力,手握女双、混双双冠,技术分析指出其正反手切换连贯性、关键分把握能力尤为突出,美国大满贯中,她曾零封世界第三陈幸同(四局仅让对手得23分),高温场地条件下主动放弃保守战术,以高频进攻压制对手,然而,蒯曼的扎实战绩常被舆论忽视,有评论尖锐指出:“热搜偏爱陈熠的逆袭剧本,蒯曼的稳定反被冷落。”这种反差凸显流量逻辑与竞技价值的错位,但国乒内部始终将二人视为同等重要的“双子星”
陈蒯二人的竞争,实为两种技术路线的碰撞,陈熠代表“高个旋转型打法”的革新:身高优势结合男子化弧圈技术,形成立体攻防体系,预示女子乒坛可能向“空中控制”转型,蒯曼则体现“全面控制流”的成熟:节奏掌控与心理素质超越年龄,多哈世乒赛与美国大满贯双杀陈幸同,证明其外战稳定性,王励勤的退赛决策,正是对两种技术路径的同步护航,国乒内部备忘录曾强调:“年轻球员竞争需避免急功近利。”让陈熠暂离低级别赛事,既缓解其积分压力,也为蒯曼提供技术打磨期,最终目标是在瑞典大满贯促成高质量对抗,加速新老交替
根据赛程,8月瑞典大满贯女单正赛名单已定,陈熠与蒯曼将首次在顶级赛事同台竞技,另外8月7日举行的横滨冠军赛,陈熠极有可能凭外卡参赛,成为奥运金卡选手外的“第六人”,这两站赛事积分高、对手强,是检验双星成色的试金石,王励勤的布局在此刻显现深意:
陈熠得以以最佳状态迎战,蒯曼则需应对“破茧而出”的队友冲击,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对决将重塑女队格局,陈熠若延续强势,可能威胁“四主力”席位;蒯曼若守住优势,则进一步巩固核心地位
王励勤的决策看似非常规,实则彰显国乒培养体系的战略纵深,退出低级别赛事虽有短期代价,却直指两大核心问题:其一,避免“透支式成长”,陈熠从资格赛一路搏杀至大满贯决赛,体能心理已达临界点,连续征战中低端赛事易引发伤病或状态滑坡;其二,重构竞争公平性,蒯曼因排名优势享有更优资源,若陈熠为追积分疲于奔命,双方便无法在同等条件下较量,这种“削峰填谷”的策略,本质是将个体发展纳入梯队建设的全局框架
国乒历来擅于在“保护”与“锤炼”间寻找平衡,马龙、张继科时代,教练组通过调配赛事资源促成“双核并立”;如今陈蒯之争,亦延续这一传统,真正的公平不是给予相同机会,而是提供适配成长阶段的路径,若二人能在瑞典大满贯奉献一场纯粹的技术对话,便是对国乒远见的最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