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一封电报摆在毛泽东的案头,毛泽东难得地皱起了眉头。
电报上写着,傅作义部趁我军没有防备时,一下子攻占了张家口。
张家口是我晋察冀解放区的中心城池,要是丢了这个地方,政治上的打击比军事上的损失还要大得多。不过当时毛泽东心里在想的,却是为什么偏偏又是这个傅作义!
一、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没想到傅作义这么厉害,打得这么坚实
傅作义到底靠的是什么本事啊?
咱们先简单走个过场,回顾一下傅作义的经历。他来自晋军,年轻时就参加了国民党的北伐战役。之后,日军侵占华北,傅作义带兵在绥远坚持抵抗,打了不少精彩的硬仗。
傅作义与其他国民党将军不一样,他办事非常实际,心地也很善良,所以他领导的部队战斗力十足。他的性格特点,用仁、活、狠这三个字来总结,挺贴切的。
仁呢,是说他对士兵特别讲人情味。傅作义出身旧军阀队伍,最清楚那种不把士兵当人的坏毛病。当了营长、掌握了一些权力后,他就在自己管辖的部队里推动仁爱士兵的新风尚。那支队伍有800名士兵,能叫出每人名字,很多士兵都被感动得不得了。傅作义在绥远当掌门儿以后,凡是在抗战中牺牲的官兵子女,都能免费上小学、中学,学费由国家出。
活呢,是说他战术头脑特别灵活,不搞那种死板的打仗方式。早年在北伐时期守涿州时,他打出了守城将军的名头,但他对于守城的事情倒没啥执着,啥时候该进攻,啥时候该防御,他都能分得清清楚楚。所以抗战的时候,他屡次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果得,就反映他每当抓住机会,必能搞出大胜仗。张家口战前,解放军在华北的部队包围大同,虽然知道傅作义可能会来救援,但没想到他来的太快,一下子让我军陷入被动,结果大同和集宁的战斗没打理想。
从这些特点来看,傅作义和其他国民党将领挺不一样,他是真正踏实干事、也能把事情办成的实干家,而且用兵的本事也挺高明的。之前国共双方都把他当成守城的将军,其实那是对他的最大误解。
这次国民党军两路围攻张家口,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想到,傅作义竟然再次抢了风头,把本来被当成配角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当时我军以为孙连仲的部队才是主力,而傅作义还远在天边,不会那么快赶到,于是就决定集中主力去攻孙连仲。没想到傅作义却赶得如此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张北绕过来,直接攻到了张家口。
张家口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为了避免陷入敌人两面夹击的困境,我军只好主动撤退,放弃了这个重要的据点。
张家口失守,让蒋介石兴奋得不得了,硬是把这事夸成是国军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
二,那个搅局的陈诚
1946年10月11日,也就是傅作义大军到达张家口的那天,时任总参谋长的陈诚还没搞清楚局势就赶紧飞去张家口,亲自察看情况。
作为国军高层的要员,陈诚那么着急赶到张家口,其实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局势的紧迫和潜在的危机,担心事态失控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原因说白了,就是陈诚连续挨了几次打脸,他那心里可是急盼着这场胜利来帮自己撑撑场面。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拉开帷幕开始,陈诚带领国民党军队不断进攻中原解放区和苏中战役,虽然李先念部和粟裕部都撤出了自己那片土地,陈诚还不停地吹嘘国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是那些懂门道的人都清楚,所谓的胜利也就是个表面功夫,实际到底算哪门子的胜利呀?
围歼中原,刘峙动用了整整五倍于解放军的兵力,可偏偏没能捉住解放军的一支主力。那支皮旅还在国民党军的眼皮子底下,从湖北一路跑到了苏中。
苏中战役就不用多说了,粟裕七次作战全拿下来,搞得国民党军都晕头转向,结果被歼灭了五万多兵力。
这些战役嘛,表面上看国民党军挺厉害,攻占了不少地方,但每次打下来都损失点兵力,算不上啥大胜利。蒋介石虽然家底厚,但也熬不过这般折腾。表面上他没怎么提陈诚的事,但陈诚能一直装成没事吗?当然不可能。
因此,张家口一战赢了以后,陈诚似乎就像找到救星似的,赶紧跑过去找补回面子。
陈诚转了一圈,像个馋嘴鬼吃完山珍海味似的,擦了擦嘴。接着,北平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军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还当着记者们的面说,三到五个月内,能搞定中共的问题。
一时之间,陈诚得意忘形,自以为自己是这次胜利的关键人物,在记者面前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
之后,陈诚又给蒋介石发电报,声称华北那边情况非常不错,或许可以趁机拿下更大的胜利。蒋介石问了个关键点,啥时候能把平汉路打通。
平汉路,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京广铁路的前身,那时候主要是连接北平到武汉的线路。蒋介石问这个,原因挺明显的:国民党那帮军队对这条铁路线特别看重,毕竟平汉线是贯穿华北、中原到华中的大动脉,地位非常重要。
中原解放区一解放,郑州到武汉的段就开通了,但从北平到郑州这段还没打通,谁卡着不放呢?就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刘邓大军。有些人可能会问,从石家庄向山西走不也行,然后再从山西转到郑州,这不可以吗?这个转弯路就别想着了,阎老西在山西修的铁轨是窄轨,跟别的地方的火车不配套。所以说,只能走平汉线。
陈诚根本没多想,随口答应两到三个星期差不多行了。蒋介石当场就拍板,向北平行辕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在三周以内打通平汉线。
陈诚就这么在北平召集了一次军事会议,当时北平行辕的李宗仁主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还有张家口绥靖区的新任主任傅作义、保定绥靖区的孙连仲,以及华北地区十几位军长和师长都来了。
陈诚在会议上公布了这个命令,现场大家都惊呆了。三周内就把刘伯承打败,别开玩笑啦!
尤其是顾祝同,更是气得鼻孔都直冒烟。顾祝同作为国军的大佬,比陈诚的资历、人气、辈份都差不了多少,这次跟着陈诚一块到北平,纯粹是给陈诚捧场面。没想到他来了之后,竟然玩出这么一出,反而让自己一下子掉了面子。
陈诚一宣布完命令,目光在将领们之间一扫,好像所有事都了然于胸似的。不过,很快他就觉察到一种压力扑面而来。大家都不敢和他对视,气氛变得挺微妙,有点紧张兮兮的。
沉默了一阵子,李宗仁最先打破了气氛,问陈诚:“是谁建议委员长这么下指令的?”陈诚有些紧张地反问:“有啥问题吗?”
李宗仁说:“我这边和刘伯承打过好几仗,要是早早把平汉线打通了,早就通了,哪用得等到现在。眼下只是占领了张家口,总兵力又没增加,你凭啥赶得走刘伯承呢?”
李宗仁的身份比顾祝同还略高一筹。陈诚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后辈小辈,就算当了总参谋长,依然随意摆脸色,完全不给面子。
李宗仁一开口,众司令、军长都跟着谈起,个个说刘伯承不是容易对付的,再不增兵,根本无法突破平汉线。
陈诚一时搞得有点尴尬,无奈环顾四周,发现除了傅作义没出声,其他人都在谈论。于是他就问:“宜生兄,你有什么看法?”
三、傅作义的打算
傅作义一直保持沉默,心里在算计着自己的打算。陈诚提到他的名字时,傅作义依旧没打算开口,只是对着陈诚微微一笑,依然没有说一句话。
陈诚也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行家,一看到傅作义这态度,便知道他是在给面子,没有把话说死。于是,陈诚又转过身来问李宗仁:“德公(李宗仁字德邻),您是这方面的老前辈,不知道能不能用您的名义帮忙给委员长发封电报,把情况如实说一下?”
李宗仁说道:“既然你不打算亲自汇报,那就用我的名义来吧。”
李宗仁立刻代表北平方面给蒋介石发去了电报,内容大概是说,华北的国军兵力不太够,三周内想解决刘伯承实在有点难,还请委员长多考虑考虑。
蒋介石拿到这个电报,一看就明白了,陈诚在李宗仁面前还是有点稚嫩。考虑到张家口打胜了面子,他也没多追究陈诚反复无常,回了电说按照李宗仁的意思办。
咱们暂且别提陈诚、李宗仁那边的事儿,转头再来看傅作义那怪异的反应。
傅作义在集宁、张北、张家口接连赢了几仗,信心蹭蹭往上涨。按理说,应该趁热打铁向南推进,虽然花了三个星期搞通平汉线可能有点大意,但也算借机和刘伯承掂掂手,试探一下情况,总没啥错吧。
他为何保持沉默呢?其实是因为当时有更紧要的事要处理。
这事儿,傅作义已经憋了好些年的绝招,到了关键时刻就准备全力释放出来,他绝不让任何人搞破坏。
在塞北一展雄风!
傅作义平时被人看作是个挺沉得住气、实实在在的老实人,怎么突然之间也开始有点儿当军阀的念头了呢?
这个梦,开始时傅作义还真没打算主动去做,反倒是被逼着去的。
四、从山西出发到绥远
傅作义原本是山西临漪人,起初还算是晋系军阀阎锡山麾下的干部。这位将军的军阀梦想,基本上就是被阎老西一步步逼出来的。
你这话是怎么说的嘛?
阎锡山虽然出生、成长、统治都在山西,对家乡的感情那可是没得说,他手底下的得力干将也都是山西人。不过,他在山西内部还有一套鄙视链。他是五台人,最喜欢五台一带的乡亲们。所以山西人说:“学会五台话,就能把洋刀挎。”
阎锡山其实挺不待见晋南人,得从他和姚以价的关系破裂说起。姚以价是晋南河津的,辛亥革命的时候,姚以价起义后,挺支持阎锡山当山西督军,俩还算铁杆兄弟。不过后来因为各种意见不合,姚以价对阎锡山不太服气,结果两人就走上了不同的路。阎锡山对姚以价的背叛挺耿耿于怀,到处都在讲,晋南人不值得信任,也不能用。
偏偏傅作义做人挺实在挺正派的,心思一直放在打仗这事上,晋军的将领里,他算是第一号。人嘛,也是这样,只要专注于干正事儿,就没那么多时间琢磨那些人情世故。傅作义不喜欢吹风,也不太擅长主动融入阎锡山的核心圈子,反而让阎锡山不太喜欢他。这两方面因素加在一起,就让阎锡山对傅作义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傅作义挺郁闷的,一直在找机会向阎锡山表示忠心。到了1928年,傅作义当上了天津警备司令,可这一下子就跟阎锡山的控制关系变得疏远了。蒋介石趁机想把阎锡山的势力打散,便送了傅作义一大笔钱财,试图拉拢他倒向蒋系的阵营。
傅作义把这笔钱全部交给阎锡山,表明自己绝对不会动摇立场。阎锡山虽然嘴上夸奖,说傅宜生是我们的关云长,义重如山,但对傅作义的信任其实并没有提高。
两人之间的关系就这么尴尬地持续到1931年,那年绥远省省长还没选出来,阎锡山的势力正打算往绥远那边扩展,蒋介石不想让他得势,双方就这个省长的人选来回拉锯,谈得挺激烈。
绥远这个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撤销了,现如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区域,主要涵盖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以及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
这个地方虽然土地贫瘠,但它也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蒋介石觉得派大员去不太合适,随意丢掉又觉得挺可惜。两边反复商量,那个时候在北平的张学良递了个建议:让傅作义去。
他既属于阎锡山的阵营,又不太得阎锡山欢心,蒋介石和阎锡山两边各让一步,最后都认可了这个人选。
傅作义一进入绥远,仿佛龙入大海、虎奔山林,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志向。
之前说过他仁慈、灵活、狠辣,这次治理绥远也差不多。经过几年的打理,绥远从一个荒凉混乱、残破不堪的小边疆,慢慢变成人口富裕、秩序井然的边防重镇。日军侵入华北,把傅作义当成心腹大患,几次派兵攻打,都被傅作义坚决扼败了。
傅作义的生活作风非常朴素,长期坚持穿粗布衣、吃简单饭,人也特别谦虚,几乎没有旧时军阀那套架子。他领导的部队中,防共意识并不算特别深厚。西安事变之后,他还接纳了许多共产党员进入军中担任职位,其中两个师的政治部主任居然都是共产党成员(阎又文、康保安)。
因此,傅作义的部队有点像八路军的风格,比如士气挺高,几乎不轻易被打败;战术也很灵活,无论是攻还是退都很有讲究;更别提他们不怕死,斗志昂扬,和其他国民党军队相比,差别挺大。后来,绥远一带的日伪军还把傅作义叫做“七路半”,这也是从这儿传开的。
五、非得拼命占据一方的地位
阎锡山看到傅作义在绥远表现得风生水起、不由得心生妒忌。他担心傅作义真的壮大起来,于是想出各种办法,让晋军的将领去绥远插一脚,搅局。七七事变一发生,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形势危急,阎锡山趁机把傅作义叫回山西,让他协助守住太原。
傅作义也是个名声响亮的英雄好汉,面对国家危难,家乡遇难,他毫不犹豫地扛起城池防守的职责,誓言战到最后一人一兵。
可阎老西心怀鬼胎,带着晋军的主力撤到了晋西南,就只留下傅作义的部队在太原,明显是在借刀杀人。傅作义知道这事难办,但还是硬着头皮,在太原发出了通电:有死就死。
那会儿,周恩来和卫立煌都不忍心见傅作义送死,说了很多劝他别太在意那一城一地的得失,眼下重要的是保存实力。两人轮流劝说,直指阎锡山借刀杀人的阴招。傅作义心情沉重,还是带兵坚持抵抗,但部队伤亡惨重,原本一万多人的,现在只剩下一千多。最后,傅作义带着残部撤到西山。
1938年冬天,蒋介石借着阎傅之间的矛盾,让傅作义重新回到绥远,担任省主席,接替之前阎锡山的心腹赵承绶。傅作义便率领残部再次回到了绥远。阎锡山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他既没有傅作义敢深入绥远抗战的胆气,也没有底气去反抗蒋介石,只得咬牙咬牙,忍气吞声,默许了这事。
傅作义虽然借着蒋、阎的矛盾打了个巧,但他在绥西的根基全靠自己挣扎出来的。偏居一隅的他,延续着当年大力发展农业、改善水利的那些政策,虽然绥远在日寇的威胁下,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势头,不仅抗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还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样的辉煌战绩。
到抗战结束的时候,傅作义已经在绥远站稳了脚跟,阎锡山也再也没法对他怎么样了。
全面内战爆发时,傅作义被升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表面上看似与阎锡山地位相当。不过,傅作义心里明白,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在势力范围上,他都比不上阎锡山。看到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不断、争斗激烈,傅作义清楚自己毫无根基,不能不抓住每个机会壮大实力,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因此,集宁和张家口虽然赢得了战役,傅作义也见势头不错,便没有继续扩展,而是选择收手,不打算再向河北中南部进攻。
一方面,集宁之战实际上算是惨胜,共军损失了两万多人,他自己也伤了两万多,资本有限,不敢再打大规模的仗。
再说,刘邓大军实力强大,野战兵力有二十多万,而傅作义手下只有几万人,这两股势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再说,北平国军那些派系挺乱的。行辕主任李宗仁是桂系的大人物,孙连仲属于老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也是一员。底下的兵力好像大多都来自中央军的队伍,要是傅作义硬要向南开炮,哪怕他占了绥远的老巢,也可能被其他派系捣乱,搞不好还会失掉河北的全部阵地,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看多了世事的起伏变迁,傅作义的心也渐渐凉了。
因此,傅作义表现得出乎意料,不再去管那些所谓的国家大事,而是选择保持沉默,把保护自己实力放在第一位。
李宗仁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抗战期间,被蒋介石特意调到前线,他看桂系军队打得很吃力,可内战又来了,李宗仁心想着赶紧回到桂系掌握的重镇广西、湖北,趁机补充实力。这时候,傅作义表现得挺消极,不准备积极打仗,他顺势而为,反对与刘伯承硬拼,这样一来,他就能趁机抽身离开了。
陈诚那点能耐,在中央搞个派系还算不错,可面对这么复杂的地方实力派争斗,他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放弃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打算消灭刘伯承那份冒失的狂妄计划。
局势接下来突然发生了大转变。
延安那边看透了傅作义的想法,赶紧下指示,让刘邓大军朝山东、河南方向推进,把河北的后方暂时放一边。刘邓在豫北和鲁西南一带跑得挺欢,几乎和华东的陈粟连成一片,后来还一口气直插大别山。说实话,河北原本可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现在反倒变得格外平静。
蒋介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西北和华东两个战场,北平一带反倒没被他太挂心。傅作义终于如愿以偿,在绥远和冀北逐渐壮大势力。到了1947年,国民党成立了华北“剿总”,傅作义也正式亮相,担任华北“剿总”司令长官,比阎锡山还要高一筹,终于圆了自己称霸一方的梦想。
陈诚败退到台湾后,晚年回想起内战,心头对傅作义的怨恨还没有散去,说到傅作义时,经常带着些刻薄。大致意思是,攻打张家口以后,傅作义那军阀的野心就露馅了。之前他还算个忠心为国的老实人,可打了那仗以后,就变成了一条老狐狸。
陈诚只看得到他的表面,真正的内里他并不了解。有段时间,为了保护太原,傅作义甚至敢付出性命,但究竟是谁把他逼到那份上呢?难道不是蒋家王朝那恶劣的政治氛围吗?老实人根本难以立足,只能变成那狡猾的老狐狸,好自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