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主意,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仔细想,真有这种人!三年时间帮助蒋介石搞定南北大大小小的军阀,把那摊子烂账理得清清楚楚,还让红军不得不长征。杨永泰,这个从广东小县城出来的书生,凭一肚子计谋,把自己从“看客”变成了“导演”,但也没想到最后自己居然被“剧组”给“团灭”。他到底是国民党内部可遇不可求的智多星,还是横跳不断、最终自食其果的倒霉蛋?今天咱就掀开民国老黄历,看看蒋介石背后的杨永泰,到底有几斤几两——以及,他之死,说明了什么?
国民党高层的权斗,跟宫廷剧比一点不含糊,一个比一个心思深。杨永泰刚被黄郛极力推荐时,蒋介石身边就有人不服气,觉得他满身官场“跳蚤”。有人说他像诸葛亮,有人说他就是会察言观色的“墙头草”。一边是政学系的兄弟们为他叫好,一边是CC系(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气得要暴走。但冲突到这还只是表面,背后还有更深的“土豆炖牛肉”——说好听点,是多派系分权;说难听点,就是谁都想把杨永泰变成自己的人。这场“招安游戏”,输赢还真说不准。
第一次“大考”来得很快。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杨永泰对着蒋介石连写万言报告,把各路军阀的“软肋”捋得清清楚楚:冯玉祥缺钱,阎锡山缺权,李宗仁缺兵,张学良缺“身份”。他的方法,说白了就是“挠痒痒”:谁缺什么,我就让蒋总司令往哪儿捅。小道消息满天飞,有的说杨永泰会趁机往自己腰包里揣点“谢礼”,有的觉得他就是“替天行道”。普通百姓怎么议论?有人说:“这杨秘书长是有点本事,不然瞧瞧蒋委员长以前跟泥潭打架,那哪有现在这么快消停?”也有人摇头:“能跳这么多次槽,还能混得开,这人肯定不简单。”
表面风平浪静。蒋介石借杨永泰的“分化瓦解”大法,轻松解决各地军阀,好像一下子靠计谋统一了天下。阳光下春风拂柳,实际上,暗地里涌动的可不止河水。蒋桂、蒋冯、蒋阎三波大战以后,蒋介石的政权看似稳如泰山,杨永泰成了“总智囊”,政学系风生水起。但“树大招风”,越是得势,越是成了眼中钉。CC系恨得牙痒痒,说杨永泰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早晚有你小子好看的。有传言说,很多省府的高官见了杨永泰,表面一团和气,背后早想找机会“补刀”。连老百姓都看出来了:“这帮子当官的,明着是一伙的,暗地里比鸡还斗。”
就在大家以为杨永泰要做一辈子“幕后诸葛”时,剧情突然反转。1934年南昌机场突发大火,十多架“洋气飞机”烧成废铁。这场大火惊动了蒋介石,CC系的人刚想借机嫁祸于人,没想到杨永泰联合新晋情报头目戴笠,两下一查,原来是CC系的人贪污受贿,放火毁尸灭迹。蒋介石龙颜大怒,相关人员直接拉出去毙了。杨永泰简直一战封神,CC系元气大伤。过去谁还觉得他摇摆不定,这下倒好,铁了心当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所有派系的矛盾,几乎都因他推上了山巅——风口上的猪想不飞都难。原来前面铺垫的“跳槽脏历史”,到这会儿全变成了“社交经验”。有时候,世道就是这么反转。
热闹过后,局势表面趋于平静。蒋介石忙着剿共,杨永泰更是被安排做湖北省主席,看似仕途更稳。可大家心里都清楚,各方矛盾一点没减少,反而更复杂了。杨永泰在武汉推行“安内政策”,结果招致大批学生抗议,连普通市民都嘀咕:“这省主席是管剿匪还是管百姓?”政学系与CC系、黄埔系的矛盾加剧,杨永泰自己行事又太刚,四面树敌。突然,杨永泰在赴日本领事馆宴会回家途中,被人刺杀身亡。这下,大家都傻眼了。一边是蒋介石痛惜失去得力助手,一边是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有人跳出来说这案子“水太深”,有人指CC系,也有人怀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此以后,再没人敢说杨永泰是铁打的,反而成了派系斗争下的“牺牲品”。
杨永泰死得体面吗?他当了这么多年“策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最后还是折在了自家兄弟刀下。有人赞他是民国诸葛亮,说他能一口气让蒋介石听话到信任爆棚。可说到底,他那一套“分而治之”、挑拨各方的做法,其实也把整个国民党整成了一锅稀粥。反对者拍着胸脯说:“了不起啊,这都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一碗水端得比谁都平,最后把自己端没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戏码,其实一点都不稀奇。中国历史上讲究“狡兔死,走狗烹”。杨永泰本事再大,也斗不过大势。有人把他当成天才,有人只觉得他运气好。一面挨骂一面吃香,这味道只有他自己明白。就算把“了不得”的帽子全都扣在他头上,你不觉得他用力过猛、沾点得意忘形了吗?
杨永泰这一路从民国“边角料”到蒋介石“左右膀”,盘根错节的权谋游戏,最后却死于同僚之手——你觉得这叫“英年早逝”还是“自投罗网”呢?大家都说政坛如棋局,不进则退,难道一个人太聪明,最后就一定会招来众矢之的吗?如果他当年没跳那么多次槽,是不是就能保住性命?还是说,在那个年代,不管你有多少计谋,最后都得被“体制”这杆大秤压扁?你站谁那一边?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