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晚上,李宗仁和何应钦一起给和谈代表张治中回了电,说他们不会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第二天,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就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过了两天,第四野战军总部也给手下的快一百万大军下了新的动员令,这个动员令上签字的五位首长,那名字排列可有说道呢!
4月23号下的那道命令里,第四野战军领导还是用的“林罗刘谭陶”这几个名字,其中谭政和陶铸同志是排在后面的两位,他们分别是四野政治部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不过说实话,那时候四野新上任的第一参谋长萧克,已经到河南的四野总部开始工作了。
换句话说,到了1949年4月底,刘亚楼虽然实际上不再负责具体工作,但名义上还是四野的参谋长。这主要是考虑到两点原因,一是萧参谋长的任命还没正式宣布,要是突然换成“林罗萧”的组合发号施令,部队里可能会瞎猜乱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另外,刘亚楼的新岗位还没对外公布,因为第十四和第十五兵团的成立指令还没正式发布。那时候,罗政委其实没跟着部队往南走,而新上任的第二政委邓子恢也还没到部队里。说起来,那会儿算是四野领导层的一个临时过渡阶段。
这条指令从侧面反映出,从1946年开始,刘亚楼不光是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还有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他也做过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但军事历史上这部分讲得不太清楚,导致很多读者都搞不明白,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这个历史疑问的产生,是因为1948年底到第二年开头,东北野战军两次改编没做到位,背后有着不少复杂的原因。
一开始,东北野战军是最先使用“军”这个称呼的。
到了解放战争的关键决胜时期,四大野战军跟华北军区的野战队伍,差不多都组建完毕了。他们主要还是在自己的战略区域里,跟敌人进行最后的较量,比如在东北、华东、中原、西北这些战场上。这些野战军的名称,还是按照他们所在的地方来叫的。
但自从淮海战役开始以后,就有了两支以上的野战军一起打仗的情况。那时候,华东野战军有第1纵队(由叶飞指挥),中原野战军也有个第1纵队(由杨勇带领)。就连这两个纵队下面的师啊、团啊的编制号码,也都差不多一样,这给指挥打仗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这时候,战争马上就要转到大规模追击消灭敌人的阶段了,东北的野战军得往南走,中原的野战军也要去江南,再用以前的地区性部队名字就不太合适了。军委早有准备,提前就想好了办法,所以在1948年11月1日发了个通知,说要统一全军的组织和部队的名字。
按照新要求,四大野战军会换上新的数字编号,不再按地方来分;纵队要改名为“军”,团级以上的战斗单位都得按全军统一顺序来排,这样每个部队的编号就是独一无二的了。这事儿办得挺及时也挺重要,像之前的华野第一纵队和中野第一纵队,以后就会变成两个编号不一样的军了。
虽然不错,但部队改编得有安稳的环境和时间才行。1948年11月那会儿,西北、中原、华东的野战军还有华北军区的部队,都还在打仗的紧要关头,没法立刻进行改编,只能先放一放。
能担此重任的,刚好是刚打完辽沈战役、正在休息的东北野战军。所以,大概在11月13日那会儿,东北野战军的各个纵队就改名叫“各军”了,他们是几大战区中第一个用上军级编号的。就像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在辽阳就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不光是部队从纵队变成了军,司令员的头衔也换成了军长,就连各个师团都得换上新名字,还得对干部进行重新安排。这么一来,没有一两个月的工夫,改编的事儿根本搞不定。根据“林罗刘”几位领导的估计,东北野战军起码得休整到1949年春天,才会大规模进军关内,所以改编的时间肯定是充裕的。
不过,因为华北那边战事吃紧,东北野战军得赶紧帮忙,所以军委在11月22日明确下令,让东野提前进军关内!这样一来,东野的改编工作就被打断了,好多师团都还没来得及改完,就只好急急忙忙出发了。
考虑到这个情况,平津战役时,东野司令部在指挥和下令时,还是用了“纵队”这个称呼,为的是不乱套。所以你看好多军事历史和文件里,会碰到“某纵”和“某军”的说法好像对不上,但其实都是对的,就是因为那时候东野情况特殊嘛。
那时候,东北野战军还没正式改名叫“第四野战军”,领导班子的名单也还是老样子。虽然纵队、师、团都分到了新的编号,但实际上还没怎么用起来。这一切啊,都是因为突然接到命令要提前进关,所以第一次改编就只好匆匆停下了。
二、东北野战军在平津地区进行了“当地整编”。
到1949年2月初,平津战役终于大获全胜。之后,因为还要改编起义的军队、接手平津的城防等事情,东北野战军直到2月底才得空休整。这时,他们终于有机会去完成之前没做完的改编任务。所以,3月7日,军委又发出了新的相关指令。
1949年3月11号,原来的东北野战军换了新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各个纵队也开始用上了军的编号。按照之前的安排,四野还增加了两个兵团部,这样一来,就有了野战军司令部(包括直接管的部队)、四个兵团和十二个军的战斗队伍。
要增设的两个兵团,得挑几位出名的将领来当头儿,还得决定司令部以哪个部队为主。不光是司令员和政委,连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这些位置也得找人,这些人事安排都挺费时间琢磨和准备的。毕竟,安排人事历来都是件棘手事儿,这段时间里,会议一个接一个,电报也是络绎不绝。
换句话说,3月11日那天,东北野战军就是换了个名字,其他什么都没变,像野战军、兵团、纵队的这些组织还是老样子,就是换了个编号。“林罗刘”三位还是野战军的头儿,刘亚楼也还是“四野参谋长”,他继续负责并参加了好多会议。
比如说,萧劲光领导的第一兵团部,虽然名字改成了“第十二兵团司令部”,但实际上手下没有固定的队伍。程子华负责的第二兵团部情况也一样,他们作为东野的先头部队进入关内时,临时指挥了四纵和十一纵,而四野的十二个军还是直接由野战军司令部管理。
原本改编的时间挺充足的,中央军委还给林罗刘发了电报,说:“等傅作义、阎锡山、杜聿明这三股势力都被解决了,咱们全军得休整上两到三个月。之后呢,刘邓和陈粟的部队会去江南,而你们则要去湘鄂赣地区。”换句话说,四野原本打算至少要休整到四月底呢!
现在,已经改编好的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正全力往长江边推进,打算发起渡江战斗。为了让华中的白崇禧部队动弹不得,渡江战役的总指挥部多次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希望第四野战军能早点行动,确保渡江顺利。这样一来,第四野战军的改编工作又被暂时搁置了。
3月17日,中央军委给“林罗刘”发电报说:“你们那两个军本该早点在丑有那天就出发,主力部队得在4月1号前准备好启程!”军令严肃得跟山一样重,四野部队没多余时间了,没法等全部改编完再大张旗鼓往南走,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行进一边改编”。
比如说,新成立的先头部队,就是临时让第十二兵团指挥部带着第40军和第43军,火速收拾营地往南赶,跑到武汉对面去拖住白崇禧。大家都知道,后来这两个军并不在同一个部队里,要不是情况紧急,时间紧迫,也不会这么安排。
所以,当四野刚开始换名字那会儿,主要领导的名单还是老样子,四大兵团的架构也还没搭起来。主要是因为又突然接到了赶紧往南走的命令,导致第二次改编没搞得太到位。
三、刘亚楼曾短时间做过四野的参谋头头。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做出了调整第四野战军领导团队的决定,并且确定让刘亚楼来担任新成立的第十四兵团的司令员。不过,这些事情都得按规矩来,也得花时间。像新上任的四野第一参谋长萧克和第二参谋长赵尔陆,他们都是从华北军区调过来的。
萧克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讲得很明白,他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赶到开封,跟四野总部碰头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而且啊,刘亚楼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员的文书,也是4月份才签发的。这么一来,1949年3月整个月,刘亚楼都还是四野的参谋长呢!
从3月11号正式变成四野开始,到4月份参谋长换人,还有刘亚楼当上兵团司令,这中间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罗政委虽然已经确定要当总政治部主任,刘参谋长也确定要当兵团司令,但他们还是坚持在北平把最后的工作做好。
虽说东野的“林罗刘”组合不再,但在四野刚重组那会儿,罗政委和刘参谋长还是一心一意地干着本职工作。罗政委不光亲自主导了南下前的高干大会,还继续当着四野的第一政委,毕竟他在部队里的威望那是无人能及的。至于第二政委邓子恢,他是在5月12日才来接手的。
刘亚楼在部队往南开拔后,他作为四野的参谋长,替野战军司令部跟华北军区办好了防守和管理上的交接,这可不是他作为兵团司令员时要干的活儿。等新的职务安排一公布,刘亚楼就在平津地区挑起了干部,忙着建第十四兵团的司令部。
就是说,东野改编成四野以后,刘亚楼还当过一阵子的野司参谋长,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段事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啊,四野总部关于成立第十四、第十五兵团的命令,是4月28号才正式下发的,命令编号是《战字第34号》!
从3月11号到4月28号,这一个多月,刘亚楼难道就空着没干啥职务?这显然说不过去。最可能的情况是,他名义上还是四野的参谋长,但实际上留在北平没管事。那会儿,四野主要是忙着赶路行军,也没打什么大战役。
直到1949年5月底,四野的主要领导名单才最终敲定。所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这套书里,从1949年6月开始,才记录了新的野战军司令部领导名单。在这个特别的转换阶段,军事历史的细节确实容易让人搞不清楚。
要想弄清楚这段军史,读者得明白,在大决战那会儿,东北野战军因为两次突然接到上级的急令,导致他们的两次改编都没能完全到位。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