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版图上的"广西孤星":八十年代国脚王峰的绿茵传奇
中国足球版图上,广西长期被称作"荒漠",但有个名字却始终闪着微光——王峰。当苏永舜率领的国足在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上创造历史时,这个来自桂林的小个子球员,用近乎全能的表现,在国家队更衣室里刻下了广西足球的印记。
要说王峰的厉害,国足内部都管他叫"瑞士军刀"。1米78的个头不算突出,可他每天加练两小时速度课,硬是在边后卫、边前卫、后腰三个位置间踢得游刃有余。1981年世预赛对科威特那场关键战,左后卫突然受伤,王峰套上球衣就往上冲。那场比赛他全场跑了12公里,赛后场边记者举着秒表直感慨:"这哪像临时顶上的?跑起来跟小钢炮似的。"
在八十年代的足球环境里,广西的足球土壤比现在贫瘠多了。那时候南宁市体育场还是泥土地,青少年训练连个像样的球门都没有,只能用废旧轮胎扎两根木棍当门柱。王峰从北海市业余体校踢出来那会,同批队员里就数他最"寒酸"——别人穿胶钉鞋,他脚上那双补丁摞补丁的旧球鞋,鞋帮都快开线了,全靠麻绳捆着固定。启蒙教练张宏根后来回忆:"有回训练结束,他脱了鞋,脚底板全是血泡,我心疼得直叹气,他倒笑,说'泡破了长新肉,踢球才更瓷实'。"
国足那时候缺人,王峰这种多面手就像场上的"润滑剂"。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对新西兰的生死战,他上午踢左后卫,下午改打后腰,晚上又客串边前卫。场边观众都看懵了:"这小子咋啥位置都能踢?"《足球报》记者赛后写他:"球衣上沾着草屑和汗水,跑起来像个转不停的陀螺,停不下来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广西足球的星光实在太暗了。从王峰之后,直到2019年廖均健入选国足,中间整整隔了37年。这些年里,广西的职业队起起落落,1994年甲B的广西华海队最接近甲A,结果关键战因为裁判判罚争议,最后时刻丢了点球,眼瞅着煮熟的鸭子飞了。2001年《足球之夜》做过专题,里面提到当时的老队员蹲在更衣室抹眼泪:"不是输给对手,是输给...唉。"
王峰退役后没离开足球,在家乡办了所足球学校。二十多年过去,他教过的孩子成百上千,可真正踢上职业联赛的,掰着手指头数也就三个。有回他跟人念叨:"现在的娃条件多好啊,人工草皮、专业教练,可那股子拼劲,咋感觉不如我们那时候?"
但绿茵场上总该有希望。现在南宁青秀山足球场,傍晚总能看见一群孩子追着褪色的皮球跑。他们踢得歪歪扭扭,可那股子劲头,像极了当年那个穿着补丁球鞋、绑着麻绳踢球的少年。说不定哪天,其中一个就会成为新的"广西孤星",把这片土地上的足球火种,烧得更旺些。
"足球不是一个人的长征,但总需要有人先点亮火把。"——前国足主帅苏永舜谈广西足球发展
(素材参考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体坛周报》赛事报道、2001年《足球之夜》广西足球专题及广西地方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