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里民调显示,支持继续打下去的俄罗斯人只剩27%,支持和谈的高达66%,这是列瓦达中心2025年9月9日发布的数据,难道民众真变了心?
战场僵局已成常态,三年半的消耗战让人疲惫,俄军未能完全控制顿巴斯——普京那句“防线很快会崩溃”的宣言没兑现,老百姓不干了,这还是普京一手打造的“特别军事行动”吗?
民调透露两层关系,表面是支持军队的高位数据78%,背后是对战争本身的怀疑和厌倦,人民能支持士兵但不一定支持长期作战,这不是矛盾,是分清人和事的现实逻辑,难道不是么?
这背后有明显,普京坚持高压叙事、一本账把战争说成正义叙事,既要外宣稳军心,又要内控话语,这套在2022年初发动行动时管用,但三年多的成本和阵地僵持让这套话术见效递减,领不住情绪怎么破局?
经济面被切口,西方制裁从2022年开始滚雪球,到了2024年至2025年,通胀、进口替代和旅行限制变成日常痛点,物价上涨和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冲击民意支持基底,政府还能靠控媒就撑住吗?
关键节点很清楚,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带来短暂调停幻想,俄罗斯民众一度乐观,到了2025年8月这种幻想被打回原形,列瓦达中心的时间序列显示支持和谈从2024年1月61%上升到2025年9月的66%,这波心理落差是谁制造的?
舆论控制与社会情绪在角力,媒体和国家机器仍在做两件事:一是强化对“士兵英雄化”的叙事,二是淡化经济困境的系统性问题,但当家庭账本开始压倒政治叙事时,宣传还能撑多久,是不是该准备应对更现实的民怨?
从产业链看,长期战争改变了俄国对外经济关系,能源出口在短期内提供现金流,但价格波动和制裁的技术封锁让高端制造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受制,供应链被切断后落地效应就是国产替代成本上升和生活品短缺,这样的经济底气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已经显现,军需消耗带来的财政压力逼迫国家在社会保障和基建投入之间权衡,赤字和财政透支会推升货币压力和债务负担,民众感受不到好处时,支持的边界在哪儿,谁来承担后果?
精英内部也在动摇,公开反对少见但私下担忧增加,历史上看权力稳固往往靠控制军方与精英分配利益,俄罗斯也不例外,若持续僵局让精英阶层利益受损,支持成本会上升,政权会不会遇到“拆台”的局面?
动员政策面临两难,普京若选择更大规模动员,短期提升战力但会激化社会反弹与资本外逃,若选择降温谈判则可能被国内强硬派斥为软弱,政府怎么在维持国防与稳住民心之间找到平衡,这不是简单的宣传能解决的难题?
现实中的来自哪里,短期有三条可选路径,一是靠能源和大宗商品收入缓冲,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福利缓和民怨,三是推动进口替代和军工生产提振就业,问题是三者都有边界,资金和时间都不是无限的,这是根本难题不是吗?
国际博弈也在改变算盘,西方对俄的制裁从金融到高科技全面推进,尤其在半导体与机床领域,技术断供会逐步影响军工现代化节奏,俄罗斯寄希望于中俄或非西方伙伴的替代,现实是周期长且成本高,短期内很难完全填补缺口,这对长期战争意味着什么?
民意数据暗藏选举与合法性风险,虽然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常规多党选举压力,但合法性基础来自绩效与国家安全感,若战争拖延且生活变差,合法性耗损会以社会不满、低参与率和精英流失的形式出现,这些都不是小概率事件。
产业层面的连带是显性的,军需扩张推动国防工业和矿产能源拉动就业,但消费品和服务业受挤压,家庭消费减少、教育医疗被边缘化,会让社会分层和地区差距扩大,长期看是把社会稳定的隐患埋得更深,难道不是要从今天开始算账吗?
外交棋盘上,俄罗斯对外策略或向“分而治之”转变,试图在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寻找战略缓冲,既要打破西方孤立,也要确保市场和政治盟友,但这些关系多是短期互利,能不能替代西方技术和资本支持,值得怀疑,这些都是短板不是吗?
历史对照带来警示,类似的长期战事在20世纪多次考验政权耐性,越打越贵、越打越孤立,最终靠外交和内部妥协结束冲突的例子不少,俄罗斯能否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策略把民众情绪管理和经济脚底板稳住,是摆在普京面前的现实课题,不是理论题吗?
先不下定论,问题是清楚的——战争能否在不付出更大代价下继续,民众的“支持士兵但反对战争”的心态会走向何方,未来几个月的前线变化和财政走向,会不会成为压垮这场冲突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