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伊始,瑞金这座中央苏区的首府前,出现了一位满头乱发、浑身散发着恶臭的流浪汉。他向守卫表明,他希望直接觐见周恩来同志。
然而,那时的门卫根本不予理会他的请求,便打算将他驱逐。不料,那乞丐大声喧哗,竟意外地引来了屋内的李克农。乞丐见李克农走出房门,急忙自报家门:项与年。
李克农凝神细察,方察觉那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乞丐,竟然正是项与年。他急忙将他引领至大楼,引见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见到他这般模样,不禁惊愕,急忙询问他何以落得如此境地。
项与年
然而,项与年已无暇多言,他迅速从衣物中取出一本字典。周恩来迅速破解,脸色骤变,立即召集中共领导人紧急会议。仅三天后,红军便做好了长征的准备。项与年究竟带来了何种秘密?为何竟使得红军高层陷入极度恐慌?
反围剿失利
这一切的起源,需追溯至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序章。自1927年南昌起义那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响起,朱德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便在井冈山开始了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此期间,蒋介石对红军的实力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因而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与国内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各路军阀在中原地区的争霸之中。
阎锡山
1930年,随着中原大战的落幕,蒋介石名义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在这短短的三年间,红军的数量迅速膨胀,一度增至七万余人。那时的蒋介石,对红军的了解尚显不足,于是仅派遣了超过十万的军阀部队进行首次围剿。
彼时,毛主席洞察地方军阀各自心怀鬼胎的态势,巧妙地采取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迅速赢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至此,蒋介石方才恍然大悟。
1931年二月,蒋介石再次集结了二十万精锐部队,遵循稳扎稳打的战术,步步为营,意图对红军发起第二次围剿。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战略,通过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巧妙地诱敌深入,于运动战中将敌人逐个击破。
国民党军队实行的是“兵随将”的制度,军队被视为将领的私人领地。在战斗中,要么是争先恐后、冒进抢功,要么是对友军的困境视若无睹,坚守阵地、稳扎稳打的做法,对于他们来说,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实现的,来生亦然。这也正是蒋介石热衷于亲自操控战场局势的原因所在。
即便校长亲自进行细微调整,亦无法扭转这一局势,国民党军队在第二次围剿红军的战役中再次遭遇了败绩。
蒋介石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蒋介石总结了前次的经验教训,果断调整了战略,摒弃了稳健推进的战术,转而采取集中兵力、迅猛进击的策略,直指红色革命的中心——瑞金。
此策略屡试不爽,昔日在对付豫鄂皖苏区时,便曾以此手段令张国焘陷入困境。蒋介石意图以此策略,迫使红军主力正面决战。然而,毛主席岂会轻易落入此局?他巧妙地将军队化整为零,红军在根据地中游走不定,时聚时散,对蒋介石军队进行侧翼骚扰与打击。因此,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围剿最终亦以失败告终。
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展开,局势发生了转折。此时,留苏派中央已无法在上海立足,转而迁往红军根据地。留苏派掌权后,在宁川会议上,毛主席被迫下台。
朱德
领导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将领为朱德与周恩来。蒋介石依旧沿袭旧策,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四面围困。唯一的变数在于他增派了二十万兵力,然而战果与往昔并无二致。
然而,此刻红军的指挥权已落入一位外籍人士李德之手,这位德国人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卧龙与凤雏。蒋介石的微观操控能力,我们均有耳闻,用李宗仁的话来描述,他不过是个炮兵连长的水平,其用兵之道,除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鲜有新意。
未曾料想,蒋介石此次竟遭遇强敌,竟意外赢得一场大胜。究其原因,正是李德指挥失误,导致红军遭受惨重败绩。
李德此举,使得红军多年积累的物资基础尽失,根据地急剧缩小,从而为蒋介石实施其早已策划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李德
铁桶包围
1934年9月,蒋介石于庐山召集了一场密议,议题聚焦于如何实施他久已策划的“铁桶计划”。此所谓“铁桶计划”,实则并无太多新意,其核心在于在红色根据地的周边广泛构筑堡垒,并逐步推进,逐步缩小红军的活动范围。此策略乃八十年前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所惯用的手段,世人称之为“结硬寨,打呆仗”。
蒋介石堪称曾国藩的忠实信徒,自然领悟了其精髓。他渴望效仿这位偶像,将我国置于太平天国的命运之下。此类防御策略,实乃应对运动战的不二选择。然而,这种战术亦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代价高昂,常常在未将敌手彻底困住之际,自身已陷入经济困境。
曾国藩
故而在广阔的战场之上,此等策略实难施展。以抗日战争为例,日方曾试图对我根据地实施所谓的“囚笼政策”。然而,由于根据地幅员辽阔,日军的政策部署密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最终,他们在疲于奔命中未能兼顾全局,终究导致了失败。
然而,如今红军的根据地已被大幅压缩,仅剩红色首都瑞金周边的一小片区域。蒋介石调动全国之力,围困这微不足道的地带,亦非难事。当时,李德毫无危机意识,仍旧计划沿用旧策略与蒋介石周旋,并无转移根据地的打算。
不得不说,若蒋介石果真将此计划付诸实施,届时恐怕将如飞鸟入网,难以脱身!
蒋介石
共谍泄密
正当蒋介石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未曾料及这个机密计划竟被身边之人泄露出去。此人正是蒋介石的亲信部将,素有“将相之才”美誉的莫雄。
莫雄原本是广东军中的一位将领。在蒋介石率军征讨广西期间,他不幸遭遇了一伙土匪的围攻,险些丧命。幸得莫雄及时出手相救,方才转危为安。众所周知,蒋介石在用人方面有着一套独特的标准,即“黄陆浙一”,对广东军队则始终持保留态度。
昔日,蒋介石曾随孙中山在广东军队中并肩作战,然而,作为一名浙江人,在那个地域歧视盛行的年代,他时常遭受排挤。蒋介石的日记中,记录了无数因广东人而引发的辛酸与泪痕。在他掌权之后,对广东派人士的态度始终冷淡。唯独莫雄,是他眼中独一无二的例外,一个能让他另眼看待的广东人。
莫雄
随着蒋介石权势的逐渐膨胀,这位曾救他于危难的恩人也随之平步青云,此时他已荣任江西第四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之职。蒋介石特意邀他出席此次会议,然而他绝未料到,莫雄表面上颂扬蒋介石英明神武,实则心中盘算着如何将这一消息泄露给共产党。
莫雄,一位怀揣远大理想的斗士,早年便投身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之中。他自始至终矢志不渝,立志推翻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然而,蒋介石的介入却出人意料地使得国民党沦为了他原本决心要推翻的目标,这使得莫雄对蒋介石的愤慨早已深埋心底。
然而,蒋介石得国之路并非正途。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留下了四位继承人: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以及廖仲恺。然而,蒋介石却利用廖仲恺遇刺一案,采取阴谋手段,从结义兄弟许崇智手中窃取了粤军的军权,使得广东军队的领军人物许崇智从此从历史舞台上悄然退去。自此,莫雄便萌生了反蒋介石的念头。
莫雄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令莫雄对国民党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不得不屈尊,加入了蒋介石的妻舅宋子文的麾下。正当他前途未卜、心怀迷茫之际,他注意到那个一度濒临绝境的共产党,竟然在江西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其景象井然有序,这重新点燃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念之火。
他竭尽全力与曾是老友的共产党员刘哑佛取得了联系,在刘哑佛的助力下,他深入学习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并逐渐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然而,他的这一请求遭到了龙潭三杰之一的李克农的婉拒。李克农认为,他当时在国民党中地位显赫,且深受蒋介石的信赖。在共产党内部,了解他的人众多,加之革命形势的严峻,叛徒的出现难以避免。因此,他认为,保持单线联系,暂不入党,继续潜伏于国民党内部,对革命的贡献将更为显著。
李克农
莫雄采纳了李克农的建言,持续在国民党阵营中深耕细作。不久,他更巧妙地结识了蒋介石的军师杨永泰,由此顺利融入了蒋介石的核心决策层。在反围剿的激烈战斗中,我军有意为之,故意露出破绽,让莫雄赢得几场胜利。
彼时蒋介石屡遭败绩,几乎到了心灰意冷的地步。听闻莫雄为他挽回些许颜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视其为一位有才干的人才。因此在庐山会议召开之际,特意邀请他列席,却未曾料到,此举竟使得他苦心孤诣策划的计划功败垂成。
千里送情报
庐山会议落下帷幕,莫雄急忙返回办公室,即刻召唤了中共派驻其身边的秘书项与年,将有关“铁桶计划”的文件悉数交付予他,叮嘱他火速将信息传达至红军。
原先他们计划通过秘密电台将此份文件发送至中央苏区,然而鉴于当时中央苏区的政治环境颇具特殊性,博古、李德等人对形势发展的判断显得不够准确,项与年最终决定亲自将情报送达,以便更清晰地揭示问题的严重性。
项与年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巧妙地将计划以暗语的形式记录于学生字典之中。项与年便携带此字典,昼伏夜行,朝着红色首都瑞金迈进。然而,在通往瑞金的途中,国民党军队与反动地主武装布下了层层关卡。
每当遇见陌生人,便会不问缘由地将他们拘禁于那幽暗的小黑屋中。尽管如此,一旦陷入他们的纠缠,暴露的风险其实并不高。然而,若文件无法及时送达红军手中,其后果恐怕将不堪设想。
在深入沉思于小树林之中多时,项与年终于觅得一条出路。他咬紧牙关,取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向自己的面颊,顿时鲜血横流,染红了整个脸颊。紧接着,他强忍着剧痛,将自己的几缕头发用力扯下,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把泥土,厚厚地涂抹在自己的脸上。
乞丐形象
翌日,一名浑身散发着恶臭的流浪汉来到了关卡前。守卫们嫌他晦气,催促他迅速离开。幸运的是,他得以安然通过关卡,最终抵达了红色首都瑞金。周恩来从他手中接过情报后,立即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在蒋介石的铁桶计划尚未完全形成包围圈之际,应迅速撤离根据地,另辟蹊径。
得知红军长征的消息后,蒋介石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然而,他仅将此视为共产党意图逃窜,意图前往湘西与贺龙会合。他并未察觉,自己的计划早已被泄露,实情远非他所想。
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更有甚者,特意委派莫雄负责镇守贵州的毕节市。然而,当中央红军抵达时,莫雄并未开一枪,便弃城而逃。蒋介石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但他仅仅将莫雄视为国民党其他将领一般,认为其有保存实力的嫌疑,根本未曾将此事与共产党联系起来思考。
莫雄与项与年
实则亦然,彼等才华横溢之辈,又怎会舍弃高官显爵,转而投身于行将就木的共产党?此言一出,即便鬼神亦难以置信。终其结果,莫雄不过是被象征性地囚禁了五个月,随后,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叛乱。出于稳定人心的考量,他又被释放。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蒋介石再度委派莫雄担任北江抗日游击区司令一职。然而,莫雄便借由这一职位之便,向共产党敞开了援助的大门。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薛岳,一位同样源自国民党广东军阀的将领,敏锐地察觉到这位昔日好友颇有异样,怀疑其与共产党有所勾连,遂准备对他实施军法处置。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莫雄在广东军队中拥有广泛的人脉,那些被派去取他性命的人竟提前告知了他,使他得以逃脱。
直到中国解放之后,莫雄才从香港回到大陆,但是因为隐蔽战线的保密要求,他对我党做出的贡献,一直都不为人所知,人们只知道他是国民党的大官,一直以来都对他多有误解。
即便有民众强烈呼吁对他实施极刑,他依旧对自己的过往成就缄口不言。
最终,中央领导陶铸亲自介入,方才为他洗清了冤屈。他早年所提供的情报,一度被视为关乎红军前途命运的至关重要的情报!
忍辱得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