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黄维把整个兵团的突围计划全盘告诉了廖运周,还把最关键的任务交给了他的110师。 等黄维发现110师消失时,廖运周已经带着5000人投奔了解放军。 蒋介石听到消息时,手里的茶杯直接摔在了地上。 那个最信任的黄埔师弟,竟然在最关键的时候来了这么一下子。 01 1948年11月,淮海战场上硝烟弥漫。黄维接到蒋介石的紧急命令,要率领12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一个电话,黄维兵团彻底玩完,这个黄埔5期生让蒋介石破了防

点击次数:162发布日期:2025-08-04 16:23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黄维把整个兵团的突围计划全盘告诉了廖运周,还把最关键的任务交给了他的110师。

等黄维发现110师消失时,廖运周已经带着5000人投奔了解放军。

蒋介石听到消息时,手里的茶杯直接摔在了地上。

那个最信任的黄埔师弟,竟然在最关键的时候来了这么一下子。

01

1948年11月,淮海战场上硝烟弥漫。黄维接到蒋介石的紧急命令,要率领12万精兵火速去救徐州。

这支第12兵团可不是什么杂牌军。4个军,全副美式装备,第18军更是国民党5大主力之一。说实话,这样的部队放在当时,那就是王牌中的王牌。

黄维是黄埔1期的高材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按理说,这次出征应该信心满满才对。可黄维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倒不是怕解放军厉害,而是觉得这局势有点复杂。

不过,黄维身边有个人让他特别放心。那就是第85军110师的师长廖运周。

廖运周是黄埔5期毕业的,按军校的传统,黄维得叫他师弟。可两人的关系远不止师兄弟这么简单。在黄维眼里,廖运周就是个难得的人才。

这家伙不光能打仗,脑子还特别好使。关键是对黄维忠心耿耿,从来没让人失望过。每次开作战会议,黄维总要听听廖运周的意见。这个师弟分析问题那叫一个头头是道,执行命令更是坚决彻底。

黄维曾经私下跟副司令胡琏说过:"廖运周这人靠得住,是咱们兵团的中流砥柱。"胡琏当时只是笑笑,心里其实清楚,黄维对廖运周的信任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

02

11月23日,黄维兵团强渡浍河,向双堆集地区挺进。按照计划,他们要尽快跟李延年兵团会合,然后一起北上救援徐州。

可解放军的动作比他们想的要快得多。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好几个纵队,像潮水一样从4面8方涌过来。黄维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双堆集就是个不大的地方,方圆不过10几公里。12万大军挤在这么小的地方,想要突围哪有那么容易。

黄维站在地图前,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他知道,要是不能尽快突围,整个兵团就得全军覆没。

廖运周走到黄维身边,指着地图说:"司令官,我觉得应该集中4个师的兵力,向东南方向突围。"

黄维仔细看了看地图,觉得廖运周的建议有道理。东南方向确实是解放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

"可是4个师齐头并进,队形太密集,容易被敌人集中火力打击。"黄维有些担心。

廖运周想了想说:"那不如这样,用3个师做突击,把18军留作预备队。这样既能保证突击力量,又能随时策应。"

黄维听了大喜,拍着廖运周的肩膀说:"还是师弟想得周到!就按你说的办!"

会议结束后,黄维拉着廖运周说:"兄弟,这次突围成败,就看你们110师的了。你要什么装备,我都给你。"

廖运周点点头,表情严肃地说:"司令官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

黄维哪里知道,就在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廖运周做了个让他万万想不到的决定。

03

当天夜里,廖运周回到自己的师部,马上召集几个心腹开会。这些人都是110师的骨干,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共地下党员。

"同志们,时机到了。"廖运周的声音很低,但很坚定。

说起来,廖运周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来,他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工作。

1946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重新跟他取得联系,还派了一批党员骨干进入110师。到1948年,整个师已经基本被我党掌控了。

"师长,咱们真的要起义吗?"一个团长问道。

廖运周点点头:"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很明确,要咱们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现在就是这个时机。"

他拿出一份电报,那是刚刚收到的指示:同意110师举行起义。

"黄维的突围计划,我已经通报给了对面的解放军。明天一早,咱们就行动。"

房间里一片安静。大家都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20年的潜伏即将结束,20年的等待即将有结果。

"师长,黄维对您这么信任..."一个参谋长有些不忍心。

廖运周沉默了一会儿,说:"个人感情要服从大局。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咱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他站起身来,望着窗外的夜色:"明天天一亮,咱们就向解放军阵地开进。记住,一定要井然有序,不能伤及无辜。"

第2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廖运周穿好军装,戴上军帽,带着110师的5000多名官兵,悄悄离开了黄维兵团的阵地。

他们在胳膊上绑着白毛巾,排成长长的纵队,静静地向解放军阵地走去。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廖运周,步伐坚定,目光坚毅。他知道,这一步迈出去,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就在这时候,黄维兵团司令部里响起了那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司令官,出大事了!110师不见了!"

黄维以为自己听错了,赶忙跑出司令部。当他看到远处那支正在向解放军阵地开进的队伍时,整个人都傻了。

那个他最信任的师弟,那个他视为心腹的廖运周,竟然带着整个师投靠了共产党。

黄维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双腿都有些发软。他知道,这下完了。没有了110师,突围计划彻底泡汤。更要命的是,军心必然大乱。

胡琏走到黄维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苦笑着说:"司令官,咱们被摆了一道。"

黄维咬着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南京的蒋介石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当侍从官向他报告"廖运周率110师起义"时,蒋介石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

"什么?再说一遍!"蒋介石的声音在颤抖。

"廖运周师长率领110师全体官兵,向共军投降了。"

蒋介石瘫坐在椅子上,脸色惨白。这个消息对他的打击,比失去一个师更加严重。因为这意味着,连黄埔出身的将领都不再可信了。

廖运周是黄埔5期的,按理说应该是最忠诚的嫡系。可现在,连他都背叛了。

而在双堆集的战场上,廖运周的起义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1块,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黄维兵团的士气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很多国军官兵开始怀疑:既然廖运周都能投共,咱们还在这里拼命干什么?

解放军士气大振,对黄维兵团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黄维知道,大势已去。

那个曾经最信任的师弟,究竟是如何在他身边潜伏了这么多年?

04

1948年11月27日上午8点,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阵地上,哨兵突然发现有一支国军部队正向他们走来。

这支部队很特别,他们没有端着枪,胳膊上还绑着白毛巾,明显是投降的信号。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高个子军官,军装笔挺,军衔是少将。他就是廖运周。

"我是国民党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廖运周的声音响亮而坚定。

解放军指挥员很快上报了这个重大消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得知后,立刻指示:"热烈欢迎廖运周师长率部起义!"

与此同时,黄维兵团司令部里一片混乱。"司令官,110师真的叛变了!"参谋长的声音都在颤抖。

黄维站在地图前,脸色铁青。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昨天还在跟自己商讨突围计划的廖运周,今天就带着整个师投靠了共产党。

"立刻给各军发电报,严密封锁消息,不准外传!"黄维强压着怒火下令。

可纸包不住火。110师的"失踪"很快就被兵团内其他部队发现了。消息像瘟疫一样在12万大军中传播开来。士兵们窃窃私语:"连师长都跑了,咱们还打什么仗?"

军心开始动摇,士气急剧下降。很多基层军官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

胡琏走到黄维身边,低声说:"司令官,现在士气低落,恐怕..."

"我知道!"黄维猛地转过身来,眼中满是愤怒和绝望,"我信任他20年,他就是这样报答我的?"

05

廖运周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时刻起义?这要从他的真实身份说起。

1926年,23岁的廖运周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很快就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3月,在武昌,廖运周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他的同乡孙一中,也是黄埔1期的学生。

南昌起义失败后,廖运周奉党组织指示,潜入国民党军队从事兵运工作。这一潜伏,就是20年。

20年来,廖运周在国民党军队中步步高升,从副官做到团长,再到师长。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表现,让蒋介石和黄维都对他深信不疑。

1938年,廖运周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在110师内部发展党员,建立地下组织。到1948年,110师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中共地下党委,廖运周担任书记。师里的主要军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

淮海战役开始后,中共中央军委和邓小平多次指示廖运周:要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最大作用。

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完全包围在双堆集。廖运周知道,时机到了。

这天夜里,他最后一次召集地下党委开会。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咱们的时候到了。明天一早,咱们就举行起义,彻底结束这20年的潜伏生涯。"

会议结束后,廖运周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方解放军阵地上的灯火。他想起了20年前在黄埔军校宣誓的场景,想起了南昌起义的枪声,想起了这些年来的艰难岁月。

明天,一切都将结束。他将以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身份,站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

06

廖运周的起义,对黄维兵团造成了致命打击。

军事上的损失就不用说了。110师是第85军的主力,5000多人的兵力对被包围的黄维兵团来说,损失巨大。

更重要的是心理冲击。一个师长都能叛变,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黄维的突围计划彻底破产。原本要担任突击任务的110师没有了,整个作战部署都要重新调整。可黄维已经没有时间了。解放军发现黄维兵团军心动摇后,立刻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12月10日,解放军对双堆集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黄维兵团被压缩在更小的区域内。

12月15日,黄维在绝望中选择了最后的突围。可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这次突围注定失败。

当天下午,黄维被解放军俘虏。12万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全军覆没。淮海战役第2阶段胜利结束。而廖运周的起义,被史学家认为是这一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07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彻底绝望了。

黄维兵团的覆灭,标志着国民党在华中地区精锐力量的彻底丧失。更让蒋介石痛心的是廖运周的背叛。

"连黄埔的学生都不可信了,咱们还能相信谁?"蒋介石对身边的侍从官说道。

这句话很快传到了其他黄埔出身将领的耳中。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前途。

蒋介石对廖运周的背叛耿耿于怀。后来,他专门下令将暂编第1师改编为新的110师,师长是廖运周的堂兄弟廖运升。

蒋介石想用这种方式证明,不是所有的廖家人都会背叛。可讽刺的是,1949年5月,廖运升也在浙江义乌举行了起义。

两个110师,两次起义,这对蒋介石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战后,很多国民党将领在回忆中都提到,廖运周的起义对他们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看起来最忠诚的黄埔生,居然是共产党的卧底,这让他们对身边的同僚都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和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08

廖运周起义后,被编入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4军第42师,他担任师长。这支由国民党军改编而来的部队,在解放军的领导下很快就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参加了渡江战役,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

1949年9月,廖运周获得1级解放勋章,受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从黄埔军校的学生,到国民党军的师长,再到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廖运周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

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在他的追悼会上,很多当年的老战友都来送行。有人说,廖运周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和选择的史诗。

09

回过头来看,廖运周在淮海战役中的起义,确实是对蒋介石打击最大的一次背叛。这种打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击碎了蒋介石对"黄埔嫡系"的迷信,动摇了他对自己阵营的信心。

有史学家分析,如果没有廖运周的起义,黄维兵团或许能够成功突围,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廖运周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声:民心向背,大势所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阻挡时代的车轮。

廖运周曾经说过:"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个人的得失算什么?"

蒋介石在台湾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廖运周。每次提起,他都会咬牙切齿地说:"这个叛徒!"

结尾

现在你知道了吧,为什么说廖运周的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最大。不光是因为军事上的损失,更因为这次背叛击碎了蒋介石最后的幻想。连最信任的黄埔师弟都能倒戈,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呢?

蒋介石气得直接把茶杯摔了,可摔碎的不光是茶杯,还有他对"嫡系部队"的最后一点信心。

史实来源:

1. 《淮海战役史料》- 记载廖运周起义的具体时间和过程

2. 《廖运周回忆录》- 廖运周本人对起义经过的详细回忆

3. 《黄维兵团覆灭记》- 从国民党方面记录的110师叛变事件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官方对廖运周起义历史意义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