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外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时中央考虑让叶剑英担任外交部长,但他坚决推辞了。
这件事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让新中国的史书添上了有趣的一笔。如果他真的接受了那个任务,1955年的开国元帅名单上可能就会少了他的名字。
叶剑英是一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叶剑英出生于1897年4月28日,地点是广东梅县的一个客家商人家庭,原名叶宜伟,字沧白。那时清朝即将结束,社会动荡不安,辛亥革命的浪潮使他从小就有些特别的想法。
11岁开始上学,成绩一直很优秀。后来考入梅县务本中学,但因不满校长的保守作风,带着同学们一起抗议,最终转学到东山书院。在那里,他还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东山中学的成立,展现了出色的组织才能。
1916年,他跟着父亲去南洋闯荡,混了一年后回国,进了云南讲武堂学军事。1919年毕业后,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军队,参与“援闽”行动,驱逐桂系军阀。1920年,他当上了大总统的随员,跟着孙中山跑广西,筹备北伐。
1922年,陈炯明背叛,他带领海军陆战队保护孙中山安全撤离,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忠诚,令人钦佩。两年后,他到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教授兵器学,与周恩来相识,这次相遇成为了他革命生涯的开端。
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反对革命的政变。在这关键时刻,叶剑英选择倒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虽然起义都失败了,但他还是去了莫斯科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
1930年,他回到中国,去了江西的红军根据地。在那里,他担任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和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部长。他指挥了多次反“围剿”的战斗,帮红军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在长征期间,他担任了第一野战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了毛泽东,帮助红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抗日战争时,他担任八路军的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的重要战役。到了1941年,他升任为中央军委的参谋长,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
解放战争后期,他跑到北平,担任军事调处执行部的中共代表,跟国民党人和美国人谈判,头脑非常清楚。1948年,他当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长兼政委,培养了很多干部,还负责北平的和平解放。他带着20万人举办了一场庆祝大会,为开国大典做了预热。
1949年,叶剑英率军南下广东,10月14日攻占广州,随后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广州市长。他忙着剿灭土匪、推动建设,把混乱的局面整治得井井有条。这就是叶剑英前半生的故事,从一个广东青年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人物。
二、1949年的外交部长职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外交工作成了一个大难题。要想与国际社会接轨,争取得到认可,还要团结周边的国家。毛主席和周总理看中了叶剑英,打算让他担任外交部长。
新中国刚成立时,外交部长这个位置非常重要,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担当。叶剑英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仅资历深厚,而且能力出众,曾经在军队担任过参谋长,战略眼光非常独到。抗战结束后,他还与美国人进行过谈判,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1947年,他还担任过中央外事组的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
叶剑英对这项任务摇了摇头。他对周恩来表示,自己在军队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实在不想离开,外交的工作还是让其他人来做吧。中央也没有强迫他,周恩来便自己兼任了外交部长,挑起了新中国外交的大梁。叶剑英则继续留在军队,并且后来还负责起了广东的工作。
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呢?首先,他真的喜欢军队,二十多年里,他在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中都有过经验,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其次,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带兵打仗,虽然外交工作他也懂一些,但这不是他的强项。中央也理解他的想法,毕竟广东那边还需要他坐镇。
这个决定可不简单。如果他真的当了外交部长,估计就得全心全意做外交工作,军队的事儿就顾不上了。1955年授衔的时候,主要是看军队的贡献,像他这样转到政府部门的,可能就轮不上了。开国十大元帅里少了叶剑英,想想都觉得挺奇怪的。
在外交方面,周恩来担任部长,表现得很出色,为新中国奠定了外交的基本方向。如果由叶剑英来担任,风格可能会有所不同,他更稳重低调。不过,他在国际舞台上能否像周恩来那样灵活,就不好说了。他的选择,既保持了自己在军队的地位,也让新中国的外交和军事格局有了不同的发展。
拒绝以后,他做了什么?
1949年7月,叶剑英南下执行重要任务,10月成功占领广州,并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广州市长。当时广东刚刚解放,土匪活动频繁,经济状况糟糕,他既要打击土匪,又要推动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950年,他还兼任了广州南方大学的校长,为南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4年回到北京后,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负责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的工作。1955年9月,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十大元帅之一。后来又担任训练总监部代部长,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忙于训练和装备工作。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没有冲动行事,坚决反对扰乱军队。1966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保持军队的稳定和纪律。1971年,他接手了军委的日常工作,成功稳定了军队。1974年,他与邓小平一起指挥了西沙自卫反击战,成功收回了被南越占领的岛屿。1975年,他担任国防部长,继续推动军队建设。
1976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相继去世,国家陷入了混乱。叶剑英和其他政治局成员商量后,决定在10月6日采取行动,平息了那段时期的混乱。
这件事不仅挽救了党,也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1978年,他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几年后又成为了国家元首。1983年,他还兼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直到退休前仍在发挥作用。
1985年,他正式退休,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离世,享年89岁。他的骨灰安放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与他一生的革命事业相得益彰。晚年时期,他稳重可靠,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叶剑英这个人,头脑灵活,心思沉稳,被称为“儒将”是名副其实的。从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到后来加入共产党,参与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稳健。1949年的那次拒绝,显示出他清楚自己的追求,也懂得国家的需求。
他是建国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没有他就少了稳固新中国的基石。他的家庭也很有意思,儿子叶选平曾担任广东省的省长,而叶选宁则是一位作家。后代们都很有出息。如今,梅县有他的故居和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家都想一睹这位老将军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