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装备确实寒碜。抗日战争那会儿不用说,解放战争初期还是比敌人差——战士们敢拼,可火力不够,想扩大战果总有点碍手碍脚。
聂佩璋原来是东北军铁甲部队的连长,懂装甲、会工兵,还爱研究爆破。1944年冬天,他接了个新活儿——带刚组建的工兵连。连队里的人都是新手,爆破的时候总有人受伤,他看着心疼,就琢磨:能不能不用人冲上去,直接把炸药包送敌人阵地里?
光说不练假把式,他闲下来就试。一开始用木头当炮筒,不行;后来盯着迫击炮发呆,突然有了主意——用汽油桶啊!汽油桶结实,能装炸药包,靠火药的劲儿抛出去。试了几回,居然成了:数公斤的炸药包能飞一两百米,轨迹像抛物线,他给起了名,叫抛射筒,也叫飞雷炮。
后来为了打坦克、炸工事、对付密集的敌人,他又改了改——把发射筒改成火焰喷射器,或者装大石头、手榴弹,炸起来跟天女散花似的。解放战争里这炮用了不少回,但真正出名是在打黄维兵团的时候。黄维兵团改攻为守,觉得我军炮火弱,没怎么防。我军摆了180门飞雷炮,一字排开,一个半小时投了一万多公斤炸药,把黄维兵团的阵地炸得稀巴烂。俘虏说这炮太狠,地堡都炸垮了,人没处躲,叫它“没良心炮”——这名字倒挺贴切,就是说它威力大。
朝鲜战争的时候,我军装备好了点,但没制空权,山地里重武器运不上来。63军183师556团打殿后,减员厉害,要撤到山上,得压住敌人追击。没喀秋莎,就用汽油桶和炸药包现场做飞雷炮,挖个土坑排成队,一顿轰。英军本来要进攻,被这炮炸得惨:有的直接炸死,有的没被炸着但被震死了。他们懵了好一会儿,556团趁机撤了。后来英军说,遭了大口径炮弹袭击,可不知道是什么炮——要是知道是汽油桶改的,得气死。
有人说“小米加步枪”是装备落后,其实不是。陕北的小米是自己种的,步枪是自己找的,这是自给自足的本。飞雷炮也是这样:没有现成的炮,就用汽油桶改;没有炮弹,就用炸药包。不是没办法,是会琢磨,能就地取材。这才是我军的本事——不管啥条件,都能造出能打的家伙,都能想出办法赢。
朝鲜战争之后,飞雷炮就不用了。现在想看看它,只能去博物馆——那铁桶上的锈迹,还留着当年的烟火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