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近期对婚介服务机构的消费监督与提示,引发了社会对行业乱象的广泛关注。若将视角拉长,从历史维度审视当下的婚介市场,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乱象的根源与治理的出路。这是一场关于信任、契约与社会责任的古今对话。
一、 历史镜鉴:古今婚介的监管与责任差异
古代的婚姻结合,“媒妁之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行为并非无法无边,而是受到礼法与制度的严格约束。
官媒制度与资质审核:古代的“准入”与“核实”早在《周礼·地官·媒氏》中便有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 这里的“媒氏”是古代的官方媒人,其职责包括记录新生人口、督促适龄婚配,并 crucially,“核实双方身份信息”,确保门第、血缘等符合当时的礼法规定。这种官方背景赋予了媒人权威性,也强调了其公共责任。反观当下,中消协指出的乱象之首便是虚假宣传、夸大服务效果(如“包成功”)。这凸显出现代婚介行业在准入门槛和实质性审核监管上的缺失,任何机构几乎都能自称“红娘”,其承诺却无人背书。
乡约惩戒与信用体系:古代的“黑名单”与“社区信誉”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媒婆(婆姨)虽是职业,但其活动范围多在熟悉的乡土社区中。她们的信用是立身之本。一旦出现严重失信、欺瞒双方的行为,不仅会名声扫地,更可能受到乡约、宗族制度的集体惩戒,甚至被驱逐出社区,相当于被列入“古代黑名单”。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极强。中消协此次建议 “建立健全婚介服务信用评价体系” ,这正是历史经验在现代社会的智慧回响。它旨在用现代化的手段,重建那种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环境,弥补目前行业黑名单制度不完善的漏洞。
法律惩戒与维权成本:古代的“官府严惩”与现代的“举证之困”对于古代“骗婚”案件,一旦闹上公堂,官府会动用行政和司法力量进行查处,对诈骗者施以严惩,以儆效尤。而如今,消费者遇到婚介纠纷,往往面临维权成本高、举证困难的困境。中消协提到的不退款、服务缩水等问题,消费者需要自行收集证据,进行投诉、仲裁甚至诉讼,过程漫长且心力交瘁。这种法律保障在执行层面的古今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不良机构的短期投机行为。
二、 社会信任:婚介乱象如何侵蚀婚育意愿
婚介本应是搭建信任的桥梁,但其乱象却正在摧毁信任,对社会婚育意愿产生连锁负面影响。
强化功利认知:利用刻板印象“诱导消费”中消协明确指出,部分机构利用 “男方付款”等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作为话术,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婚姻基于情感联结的本质,更在无形中加剧了年轻人对婚姻的功利化认知,让年轻人觉得婚姻更像一场明码标价的交易,从而加剧了对物质的焦虑和对婚姻的望而却步。
制造“失望-恐婚”的恶性循环机构承诺的“优质资源”和多次见面机会,在实际服务中大幅缩水,消费者花费巨资后换来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感。这种“交钱-失望-恐婚”的恶性循环,直接反映在相关投诉量的上升上。当寻求幸福的过程充满欺骗和铜臭味,它打击的不仅是个人信心,更是群体性的婚恋热情。
目标背离:从“撮合者”到“掘金者”古代的媒人,其社会功能是“合二姓之好”,服务于宗族和社会的稳定。而当下部分异化的婚介机构,其核心目标已从“促成婚姻”变为“最大化榨取客户价值”。它们利用消费者的情感焦虑作为盈利点,这与全社会鼓励健康婚育、提升人口素质的宏观目标完全背道而驰。行业的集体反思与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 契约精神:服务型消费的维权困境与出路
婚介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消费”,其非标性特征使得契约精神的维护尤为困难。
契约漏洞:不公平格式条款与退款难题中消协曝光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设置消费陷阱,并拒绝消费者合理的退款要求。这与实体商品消费乃至很多电商服务(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形成的成熟保障体系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服务行业,特别是非标服务在契约规范上的巨大漏洞。消费者的预付资金缺乏安全保障,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
理性缺失:情感需求下的“判断失焦”消费者在渴望脱单的情感驱动下,极易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与“保票”,而忽视仔细审查合同细节。这反映了情感消费中理性判断的天然缺失。因此,除了规范企业,加强对消费者的普法教育,提升其契约意识和辨别能力,也同样重要。
治理出路:从“治标”到“治本”的透明化改革
治标:建立有效的“黑名单”与信用评价体系,让失信机构暴露于阳光下,接受市场的选择。
治本:关键在于推动行业标准的法律化。 必须推动将服务标准(如介绍次数、对象条件)、费用明细、退款流程等核心要素以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像餐饮行业的“明厨亮灶”一样,实现服务过程的透明化。让消费者买得明白,消费得清楚,维权得有据可依,从而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的契约精神。
结论:中消协的此次发声,是一次必要的警示。治理婚介市场乱象,需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汲取古代基于社区信用的监管智慧,构建现代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法治保障,推动服务标准化和透明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婚介机构真正回归其“月老”本职,为构建健康的社会婚恋观保驾护航,而非成为消磨年轻人婚育意愿的“绊脚石”。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