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觉得,刘邦原本是个普通老百姓,凭自己的本事从社会底层慢慢打拼,最后当上了皇帝。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他家族的那些过往里,有不少曲折事儿呢。
刘邦的爷爷曾经做过楚国丰邑这个地方的县官。
当时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一个县令虽没法像后来朝中的高官那样权势滔天、左右国事,但在地方上也算是个响当当的角色。
这个位置让刘邦一家赚得盆满钵满,刘家的家底比普通人家厚实多了。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秦国把六国都灭了之后,天下的局面就完全变了样。
刘邦一家因此没了从前的权势和优待,只能回到乡下,过起了种田为生的日子。
所以你看啊,刘邦能成功,可不是从零开始啥都没有,他家里还是给他提供了一些基础和资源帮助的。
【一、侠客梦:】
刘邦年轻那会儿,心里头总揣着个当大侠的念头。
那时世道不太平,不少人背着剑四处闯荡,专门干些锄强扶弱的好事。
对年少时的刘邦而言,这样的日子着实有着不小的诱惑。
在这样的环境里,涌现出了许多豢养门客的贵族。
魏国有个信陵君,在这些贵族里头算是出类拔萃的。
这个人不会因自己富贵就轻视他人,心里没有半点私心,不贪图虚荣名声,对人一视同仁,只希望做对自己有帮助、对国家有用的事。
正因为这样,司马迁特别欣赏信陵君,在《史记》里不仅专门给他写了传记,整篇都用“公子”来称呼他,对他的夸赞比对其他三位要多得多。
刘邦出生在楚国的沛县,这个地儿刚好卡在楚国和魏国的边界上。
因此打小起,他就成了信陵君的忠实追随者。
成年后的刘邦,自认为有股子游侠的派头,为见心中崇拜的英雄,头一遭踏上了出远门的路。
他孤身一人,翻山越岭,一路奔波到了魏国的大梁城,就为能亲眼见上信陵君一面。
可那时,通讯基本靠大声喊,出行全靠两条腿走,等刘邦一路奔波赶到大梁,才发现心中敬仰的人早已离世,都走了好几年了。
这对满心盼着好结果的刘邦而言,是个不小的重创。
刚燃起的一点梦想火花,瞬间就被扑灭了,让他顿时感到迷茫无措。
不过既然都出门了,哪能这么容易就打道回府呢?
他打听了一番,得知张耳原先是信陵君的门客,如今也效仿信陵君,四处招揽有才之人。
因此,刘邦打算调整原先的安排,去外黄县找张耳聊聊。
两人碰面后,觉得彼此特别合得来。
就在那个阶段,刘邦有幸跟着恩人张耳,学习怎么想问题、怎么办事。
【二、成为亭长】
秦国把魏国灭了以后,刘邦就回了自己的故乡沛县。
但他打小就不爱下地干活,觉得实在无趣得很。
正好赶上那时,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得在当地找些亭长来协助处理基层的杂事。
刘邦之所以能成为泗水亭长,这里面原因可不少。
其一,虽说家族现在不如以往那般显赫,可日子过得还是比寻常人家宽裕,手头也有些积蓄,这使他在竞选时多了几分底气。
第二点,刘邦年轻那会儿到处闯荡,跟着张耳学了不少真本事,连基层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能摆平。
凭借这两大长处,他在众多竞选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泗水亭长。
虽说亭长在秦朝的官职中只是个小不点儿,管的地盘也就一个村镇那么大,干的活儿无非是维护地方秩序、收点税、安排点劳役啥的,但对刘邦而言,这却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大关键节点。
他借着亭长的身份,又和萧何、曹参两人交上了朋友。
萧何那时在沛县县令手下当主吏掾,主要管些礼仪和文件方面的事儿。
曹参在沛县的监狱里做事,职位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
渐渐地,刘邦在沛县结识了各色人等,上至当官的,下到做买卖的和普通老百姓,都跟他有交情。
【三、傍上吕家】
吕公因为要避开与自己有仇的人,便从山东单父迁居到了江苏沛县。
他跟沛县的县令交情不错,所以就选择在沛县定居下来。
沛县的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和官员,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纷纷赶去道贺。
萧何那时是献礼活动的主持人,他立了个规矩:送礼没满一千钱的,都只能坐在大厅外面。
刘邦平常时候,就瞧不上那些当官的,所以一分钱没带,就谎称自己带了“一万贺钱”,这才进了大厅。
吕公听到有人报了这么高的数目,马上站起来去迎接。
吕公会看相,他第一眼瞧见刘邦,就感觉这人气质出众,与众不同,断定他日后必定富贵无比。
于是,赶忙请刘邦坐上主位,好生款待起来。
刘邦在酒席上毫无顾忌地讥讽取笑其他客人,一点都不收敛。
(大家可要注意啦,一个小小的亭长都敢拿豪强开玩笑,而且还没人吭声,这足以看出刘邦在当地有多大的势力了)
宴席散场后,吕公特意把刘邦留了下来。
他跟刘邦讲,自己见过不少人,可从未碰到过像刘邦这般有富贵之相的人,因此打算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吕雉她妈气坏了,心想吕公咋能把闺女许给这么个不务正业的人呢?
但吕公还是固执己见,觉得这事女人理解不了,最后还是敲定了这门亲事。
(之前专门探讨过吕公嫁女的事儿,吕公是从外地来的,刚到这儿人生地不熟,虽说和县令有点交情,可还得靠黑道势力来保驾护航。这时候刘邦出现了,一下子就显示出了他在这方面的用处。)
【四、押送囚犯:】
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后,碰上个难办的差事:得把一批犯人押送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陵墓。
得明白,秦朝那会儿去修皇帝的陵墓,可绝不是件容易事儿。
被抓去当苦力的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要命的危险:累得要死、冻得半死、热得昏死、病得快死,甚至被人活活打死,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要是被挑中去建造皇陵,那基本就相当于半条命已经进了阎王殿。
刘邦虽出身基层,但对这些事儿心里门儿清。
或许是因为心生怜悯,又或许是他早就料到这活儿根本干不漂亮,在押送途中,他有意把囚犯的绳子系得松垮垮的,看管也不像之前那么严格了。
那些犯人自然不笨,很快就看出刘邦是在故意放他们逃走,于是便一个接一个地偷偷溜走了。
一个逃走了,随后又一个跟着溜了……
秦朝那会儿有规定,但凡有一个犯人跑了,负责押送犯人的差役就得掉脑袋。
然而,才走了不到半程路,刘邦手下的囚犯就几乎跑光了。
要是还一直这样,他肯定难逃一死。
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某个夜晚,押送犯人的队伍抵达了大泽的西边(现在叫江苏丰县西)。
刘邦置办了些酒肉饭菜,喊来余下的几十名囚徒一同享用。
几口酒喝完,现场气氛稍显轻松,刘邦真心实意地跟众人讲道:
“兄弟们,你们对我真是没话说,别人都溜了,你们还死心塌地跟着我。可你们不跑,也改变不了我的结局。反正都是一死,你们赶紧走,别因为我把命搭上。”
犯人们先是一脸呆滞,接着赶忙向刘邦磕头求饶,随后拔腿狂奔而去。
可没过多长时间,这些人就又折返了。
刘邦吃了一惊,忙问他们是不是落下啥东西了,或是需要路费啥的。
犯人道:“回去肯定没命了,不如您领着我们另寻条生路吧!”
如此一来,刘邦便凑齐了最初打天下的那帮人。
显而易见,刘邦虽是到了48岁才举兵,可他之前一直在悄悄积攒力量。
所有看似突然的辉煌成就,背后都是长时间的默默积累。
早点攒好人缘、资源还有本事,这样机会一到你就能牢牢抓住。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