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夜之间能发射800架无人机,而三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 乌克兰防空系统正被这种饱和攻击推向崩溃边缘,背后是俄罗斯爆炸性增长的无人机产能正在改写现代战争规则。
2022年,当俄罗斯首次使用伊朗制造的自杀式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时,一次出动43架还能成为新闻头条。 如今,俄军能在单夜发动超过800架攻击无人机和诱饵机的混合空袭。 这种饱和攻击正在压垮乌克兰的防空体系。
乌克兰空军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俄军已向乌克兰部署超过3万4000架攻击型无人机和诱饵机,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的近九倍。 尽管乌克兰方面声称击落了其中88%的目标,但拦截率相比去年的93%已呈下滑趋势。 即便按照乌克兰公布的拦截成功率计算,也有数千架无人机成功突破防线,对武器生产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城市造成严重破坏。
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的提升直接源于普京将无人机生产列为国家最高优先事项。 在克里姆林宫的强力推动下,俄罗斯在国内建立了两大主要组装基地,并动员了地方政府和工厂投入生产。
目前约有900家公司参与了俄罗斯的无人机生产,其中70%是中小企业9。 2022至2025年间,俄罗斯为发展无人机产业拨款至少2430亿卢布(约合30亿美元)。 未来三年,还计划额外投入1120亿卢布(约合13.8亿美元)用于扩大生产。
俄罗斯无人机产业实行“战略纵深”理念,将生产设施分散在全国各地,以避免乌克兰的远程打击瘫痪其整个生产链。 阿拉布加经济特区是主要枢纽之一,有数万名工人在此参与“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的组装。
位于鞑靼斯坦共和国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大型无人机工厂,被俄罗斯媒体称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工厂”。 这里设有数十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报道称,2024年俄罗斯平均每天生产约10架“天竺葵”系列无人机,但到2025年,产能已增加到每天100架。
“天竺葵-2”无人机采用无尾三角翼设计,搭载50公斤级弹头,作战半径达2000千米,单架成本仅2万美元,展现出显著的性价比优势。 该机型源自伊朗的“见证者-136”,在俄罗斯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其核心零部件生产均已实现本地化,最关键的发动机也在同一工厂内组装。
俄罗斯在无人机技术上持续演进。 新型无人机具备更佳的导航系统、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新型态的弹头。
俄军战术也在不断进化。 他们采用“蜂群”或“波次”攻击战术,规划复杂的飞行路径以分散防守方的注意力。 大量使用由涂漆泡沫与胶合板制成的诱饵机,这些诱饵机在空中与真实无人机难以分辨,有时甚至也携带小型弹头,这大幅增加了乌克兰防空系统的辨识与拦截难度。
俄军将自杀无人机与导弹、诱饵无人机混编形成攻势,专门针对乌克兰军事工厂、能源设施发动饱和攻击,以求一举突破乌军防空系统。
乌克兰发展出多层次的防御手段来应对。 西方提供的高科技防空系统主要用于保护大城市与关键基础设施,乌克兰也动员了机动防空小组,驾驶皮卡车用重机枪扫射无人机,并发展电子干扰技术。
然而,俄军迅速调整了战术。 他们的无人机开始飞得更高,并选择沿着河流、森林等地形飞行。 进入城市后,高楼的遮蔽与平民安全的考量,都让击落变得更加困难。
俄军还率先在前线大规模使用通过长达数英里光纤电缆连接的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虽然速度较慢,但完全不受电子干扰,能传输清晰影像,精准打击目标,对乌克兰的无人机操作员与补给线构成极大威胁。
乌克兰在无人机自主生产能力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西方提供的无人机技术水平有限,且交付数量远不能满足战场需求;另一方面,乌克兰本土军工企业频繁遭受俄军导弹袭击,生产设施损毁严重,难以维持稳定产能。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使乌军在无人机对抗中逐渐陷入被动。 一位化名为“菲尔”的乌克兰第三突击旅无人机部队指挥官表示,如今一个作战单位的战力,取决于其拥有多少技术娴熟的无人机操作员以及大规模部署无人机的能力。
无人机攻击的战果直接占了俄罗斯坦克与装甲车辆被摧毁数量的90%,以及俄军伤亡的80%。 这表明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无人机之间的直接较量。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麦可·科夫曼指出: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所进行的打击行动中,这场冲突在使用无人机的方式上已经达到了另一个转折点,无人机的超大规模攻击,正改写地面战规则。
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的爆炸性增长,不仅对乌克兰空防构成空前挑战,甚至一度达到了北约领土上。 这场由无人机主导的战争,正以惊人的速度演化,也预示了未来战争的全新形态。